在本會於2016年所舉辦的「幼兒入學小一須備基本能力與親師如何協助」研討會中,財團法人功文文教基金會邀集了海峽兩岸的親職教育專家、第一線的教育工具者,一同來分享及探討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親師合作帶來的益處,和開設功文輔導室的初衷及心路歷程。本文特別提取專題中親師互動的重點內容,進一步闡述如何藉此增進孩子的自學力。家庭是教育的第一步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影響力遠大於日後所接觸到的學校
在學習過程中,「責任感」是影響歷程與成效的關鍵。責任感能帶給人強大的動力,使人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課題,自然而然的追求把事情做完、做好,並且願意承擔後果。責任感並非負擔,這會使人感覺自己被社會所需要,能夠做出有意義的事,也有能力為生活帶來正面貢獻,透過諸多良好經驗證明自己是重要的存在。在求學階段,孩子可能會產生「學習是為了什麼?」的困惑,雖然每天都投入大量時間在學校聽課、大家也說要認真念書才有成就,卻
在本會於2022年所辦理的「國中、小兒童『自主學習』素養之培育理論與實施策略」專題研討暨論壇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武典名譽教授分享主題為「教師的『助學』與學生的『自學』:談學習範式的演進」,對比老師、學生於古今身分的轉變,提供現代實驗和理論做為參考,並進一步探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身分的轉變與重塑在傳統認知中,老師作為第一線教學者,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等工作,透過主動的
隨著AI時代的來臨,產業變動快速,未來20年的工作可能不再穩定,也無所謂「鐵飯碗」,要讓自己適應社會步調,唯有靠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表示,他曾在高雄演講時分享對於補習的見解,補習並非不好,當孩子在課堂上怎麼努力就是聽不懂時,補習便是可以嘗試的資源之一。但當孩子上了「全科補習班」,自主學習的能力便會遭到破壞,因孩子容易認為補習班還會再講,上課不必認真聽,進而養成散漫、分心的聽課態度,
學習之路難免會遇到困境,有些孩子能重整情緒、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轉換每一個挑戰為成長的養分;有些孩子卻害怕面對不如意的事,無法平復灰心、失望、自我埋怨等心情,甚至下次在還沒開始前就以「這太難了」、「我做不到」等話語來逃避。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於嘗試、接受失敗、不輕易放棄等「挫折忍受力高」的人,便要看重平時親子間的相處方式。所謂提升挫折忍受力,並不是抱持著越挫越勇的想法,持續讓孩子經歷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家長在孩子學習之前可提供的幾項協助,包含營造單純的學習環境、培養穩定的情緒、強化動機與學習興趣、建立學習流程等,藉由簡單的步驟幫助孩子進入專注狀態,提升學習表現。而在學習過程中與結束後,家長若能持續關注、觀察、引導和陪伴,依照孩子的特性給予適時的幫助,有助於孩子養成高度的專注力。一次進行一個活動,幫助孩子專心投入並完成許多人以為同時處理多件事
專注力影響了學習成效,一個人若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夠將情緒調整至平穩狀態、把握有限時間、全心投入眼前任務,必能在擁有高效成果的同時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向的學習與反饋循環。擁有好的專注力,能夠提高處理訊息的能力,使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想法或文字意涵,促進良好的溝通;在工作記憶力方面也有好處,使大腦清晰且持續性的連結各樣資訊,日後也容易喚起記憶;同時,能夠建立批判性思考,在大腦有充足運轉動力的
「晨讀運動」能夠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其不受他人驅使便不由自主的想看更多書,藉由大量閱讀充實閱讀能力,學習能力也一同增長。為何日本大塚笑子老師所推廣的「晨讀運動」能帶來如此巨大成效?應當注意哪些原則?如何推廣至家庭?以下將逐一分享。1.沒有壓力的閱讀「晨讀運動」強調讓學生選擇自己想看的書,師長雖應適時了解孩子閱讀的書籍類別,但要讓孩子擺脫「被要求才閱讀」
1988年,一位高職體育老師所推動的「晨間閱讀運動」,在日本引起了強烈的迴響,各地中小學紛紛加入此行列,透過學校的力量展開一場寧靜的「閱讀文藝復興運動」。緣起大塚笑子是一位高職體育老師,在他擔任班導師期間,發現有些學生經常遲到、生活散漫又毫無目標、沒有一技之長也不知該從何努力,只能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勉強度日。就在他思索著能為這群學生做些什麼時,同校的林公老師湊巧看到一本書《
隨著3C產品及行動網路的興起,網路使用者年齡逐漸下降,小學生人手一臺手機、平板,上網看影片及玩遊戲已是常態。根據「2023臺灣兒少網路安全暨網路識讀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兒少使用網路進行娛樂活動的時間,平均每日為4.6小時,相較三年前每週多出5小時,有逐年明顯成長的趨勢。3C產品及網路平台,藉由聲光效果強烈、快速、多變等特性,容易讓孩子沉迷且無法自拔,造成專注力下降、情緒不穩定,影響孩子
孩子的學習歷程有如樹木生長,每個孩子都潛藏著學習動力的種子,不同的成長環境、澆灌方式都會影響生長的過程與結果。而父母則如同園丁,除了為孩子準備豐沃的花圃之外,也要用愛灌溉與呵護,適時拆除支架,才能讓樹木茁壯到不怕風雨,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持續生長。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成效,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有時,在父母各樣的努力下,孩子仍對學習興致缺缺,不斷督促的結果卻是引發親子衝突,讓雙方都滿懷委屈與壓力
「5小時法則」是一個刻意養成的主動學習模式,透過閱讀、反思和實踐這三大流程來提升自我,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是許多成功人士都會使用的自我投資方法之一。但現今生活壓力大,每天回到家時可能已精疲力盡、沒有辦法再花力氣在學習上;想從事些有意義的活動,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想到要「學習」就覺得無趣、難以投入......如果你也有這些想法,不妨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營造彈性且放鬆的心境,並試試看以下提議: 
「5小時法則」是Empact創始人麥克爾.西蒙斯 (Michael Simmons)所提出的一套學習理論,核心理念在於每個工作天抽出一小時,或每週抽出五小時來進行學習,在這段不被打擾、不談工作的時間內,將心思全放在自我的提升或培養,並且專注於閱讀、反思與實踐這三件事上。閱讀閱讀,是許多日理萬機的成功人士每日的堅持,也是吸收大量新知的最佳途徑。因科技的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紙本
孩子擁有不可限量的潛力,也將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有什麼利器能為孩子帶來長久的幫助?是什麼秘訣能讓孩子持續學習,並將所學活用於生活中?又有什麼關鍵能使孩子成為無法被取代的人才?答案就是「自學力」。大眾在談論學習相關話題時,通常會使用「自學」、「自主學習」、「自學力」等語詞來表示「主動、未被強迫且持續學習」的狀態,這些詞彙都呈現出正向且積極的學習態度,是現代家長相當重視
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曾在著作中表示:「生命週期中有許多發展任務,學齡前幼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出自主、自動的能力。」所謂的自學力,並非單指「不去學校上課」、「在家自學」的學習模式,而是包含一種強烈的行為動機,促使自己靠著意志力來主動接觸、探索、學習某事的能力。自學力的關鍵在於擁有選擇權,自己可以決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去做,當目標達成、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所產生的成就感會成為下次繼續前進的動力
閱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孩子透過廣泛的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增加知識、豐富詞彙,並能開拓視野、形塑良好且正向的品行與人生觀。要使孩子從幼兒時期培養起閱讀習慣,並能從中體會閱讀帶來的好處,家長與老師的陪伴支持尤為重要。透過公文式教育創辧人公文公會長的分享,相信可以幫助大家更加了解並找到適合的方式協助孩子。培養自力閱讀、理解的能力從小,公文公會長便以「極道者」自居,期望能透過最小
閱讀能開拓孩子的視野、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並建立孩子的不可取代性,是自學自習的基礎,更是培育獨立思考的重要途徑。閱讀之於學習如此重要,卻讓許多家長不知從何著手才好,或對培養過程感到吃力、不確定方法與理念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讓大家參考:親子共讀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玉成曾提到,許多孩子上小學後感到吃力,並不是不會讀書、不會算術,而是因為看不懂字詞的意義,而無法
對於許多家長而言,孩子的課業成績、才藝表現、運動能力等往往是他們相當重視的一環,家長不惜花費許多金錢與時間,安排完善的學習計畫、時刻督促,也要讓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和技能,盼望其超越同齡的孩子、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國家政策和社會風氣似乎也促成了這樣的氛圍,多數歐美國家的每日上課時間介於六到七小時之間,下課後可以參加社團活動、自由發展興趣;台灣學生則需每天上課八個小時,下課後再進入補習班奮鬥
把一台電腦放在偏鄉地區,連上高速網路,將頁面語言設置為英文,就這樣什麼都不管的放著,幾天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居然有8歲的孩子自己摸索出使用方法,還呼朋引伴、教導朋友們如何上網;有些孩子甚至在語言能力和電腦技術方面大幅進步。這項實驗如何震驚全球、使米特拉獲得2013TED大獎,又帶給人們哪些反思?蘇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是一名印度教育學家,他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擔任教育交流
無論是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期許學生能夠持續主動的接觸新事物,達到「終身學習」的願景;還是108課綱中所提出的素養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加上態度,培養出能夠面對生活和挑戰的「素養」,以成為一個能夠自主行動的「終身學習者」。我們可以發現,「自主學習」已是在現今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具備此能力的人即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對於新興事物不會感到畏懼,能夠順應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