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路難免會遇到困境,有些孩子能重整情緒、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轉換每一個挑戰為成長的養分;有些孩子卻害怕面對不如意的事,無法平復灰心、失望、自我埋怨等心情,甚至下次在還沒開始前就以「這太難了」、「我做不到」等話語來逃避。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於嘗試、接受失敗、不輕易放棄等「挫折忍受力高」的人,便要看重平時親子間的相處方式。所謂提升挫折忍受力,並不是抱持著越挫越勇的想法,持續讓孩子經歷挫折或感受壓力,這反倒會有揠苗助長的後果。挫折忍受力指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難關時不妥協於負面情緒與經驗,依然願意再次嘗試,從中找出通往成功的道路。要養成高度的挫折忍受力、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家長在與之互動的過程中,可透過以下正向、鼓勵的話語來陪伴孩子成長:
學習自信需由成功經驗堆砌而成,當孩子對於新事物沒有把握、不願踏出第一步時,不妨先讓孩子複習已經學過的部分,或從他有興趣的段落開始做起,而後再適時引導到新課題。
即便是成人,在面對未知時依然會感到不安,偶爾也會憑著過去相似的經歷勉強應對,何況是年幼、毫無人生歷練可參考的孩子。因此,與其緊湊的逼迫孩子跟上進度,不如放慢步調,觀察孩子的特性,拆解學習流程,或者透過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有耐心的建構其對學習的正向感受與好奇心。
許多孩子會將成功與否和個人價值聯想在一起,認為成功了能得到他人的喜愛與肯定,失敗了便叫人失望、不受愛戴,因此對於結果斤斤計較,或過程一有不順遂就立刻放棄,藉此避免難以承受的後果。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人將焦點放在孩子努力後的成果,明顯的表現出對於其成功與否的好惡,導致想要取悅大人的孩子不得不提心吊膽的面對學習。所以,當發現孩子有這種狀況時,家長要明確的讓孩子知道:你我之間的關係不會因你是否成功而改變,才能讓孩子放心的探索這個世界!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通常很難靠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並想出合適的方法來應對。此時家長便可擔任協助者的角色,陪伴孩子體驗收拾情緒、正視困境、思考解法、再次嘗試的整個過程,建立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
有時候,家長會急著想讓孩子解決眼前的問題,因此選擇直接給予答案,讓孩子跳過自己思考及嘗試的機會,也容易養成孩子依賴他人的習慣。適時的放手讓孩子體驗失敗,反而能使其更認識自己、意識到需要為自己負責,並同理他人經歷不順利的感受,家長只要傳遞出「需要時,我會陪你面對」的訊息即可。
家長的鼓勵能為孩子帶來進步的動力,尤其是當孩子熱情的分享學習成果時,例如考試得高分、比賽有優異表現、嘗試了過去不敢做的事,或改掉壞習慣等,往往都是期待從父母身上獲得肯定,同時確認自己在朝對的方向努力,下次也要繼續去做。
除了對於成果給予讚美之外,家長也能透過平時的觀察,具體的回饋孩子有哪些進步的地方,例如「平常總是賴床叫不醒,今天叫一次就起床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或改變有被看見。
若孩子努力嘗試後但結果不如預期,家長要先肯定孩子付出及努力的過程,再溫柔提醒並陪伴孩子繼續前進,讓孩子有堅持到底的信心。
最後,家長可以適度的表達對孩子的期待,以不干預孩子的發展為前提,讓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有信心,有能力自己完成該做的事與想做的事。
有些父母會告訴孩子:「我對你沒什麼期待,你開心地做自己就好。」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告訴他:「放棄也沒關係,你盡力了。」為的就是避免帶給孩子壓力。但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不一定能明白這些話語背後的意思,可能會誤解成被父母看輕、無法獲得父母的支持,因此不如直接對孩子說:「我站在你這邊,需要時我都在,相信你可以做到!」
身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挫折只是生命中的一顆小石頭,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會踢到、可能會痛,但能讓我們學到一些經驗與能力,這一點都不可怕,也不影響個人價值。」我們能為孩子帶來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孩子成長、使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有時孩子並不是害怕挫折,而是不喜歡挫折帶來的不舒服感受,只要有了成功經驗與正向觀念,孩子便能逐漸累積自信心,也願意再次面對挑戰!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