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如同登山旅途中的里程碑,使人能夠朝著明確的方向向前邁進。當一個人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便會願意主動投入學習、持續精進自己,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步調與方法,以達到為自己設立的標準。而經由孩子自己思考、評估與規劃而來的目標,會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與責任感,使其態度更加積極。因此,要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熱忱,師長務必要從旁協助孩子訂定屬於自己的學習目標。
我想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想達到哪種程度?這些都是設定學習目標時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些孩子會跟隨眾人的風潮,貿然投入認識不深的領域,對於為何而學抱持著模糊的概念,遇到挫折時不知該繼續付出還是放棄,跌跌撞撞之下便容易帶來負面的學習體驗。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課業進度、能力與興趣,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想提升的項目,以及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計畫能幫助人逐步達成目標,而良好且有效的計畫包含以下幾點:首先,擬定的方法要具體,將結果轉化為可執行的流程,最好使用明確量化的數值,例如每週的閱讀量、每天用多少時間學習等。接著,可將目標拆解成小階段,不必要求自己馬上做到最好,但要照著步驟慢慢前進,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再來,計畫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在生活中有實現的可能,避免不切實際、壓力過大或犧牲原本生活等情況發生。
學習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使得計畫必須調整、作法必須修正,而每一次觀察、發現、思考與重整的歷程,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省思和管理能力,讓孩子學習「如何學習」。當孩子無法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找不到方法應對時,師長客觀的經驗與建議會帶來極大的幫助,但不妨先讓孩子嘗試自己琢磨,必要時再稍加提點即可。
當孩子達成階段性的目標時,師長可帶領孩子回顧過程中的努力與調整,一方面是讓孩子了解自己付出了多少時間、體力和精神,明白這些努力都有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將步驟與歷程紀錄下來,可做為日後再次建立學習計畫的參考依據。同時,師長也能夠點出孩子在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卓越表現,提升孩子的學習信心與成就感。
「目標」是努力的方向,並不是學習的終點。猶如登上某座高山的里程碑後,意味著自己有能力達到這個標準,能夠朝著更遠大的目標邁進。相信孩子在一次次的努力中,都能不斷汲取經驗、累積能力,將收穫轉化成下個挑戰的養分。當孩子能夠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無論未來社會如何變遷,相信其皆能透過自學自習的能力泰然處之!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