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自學力基礎-孩子須具備的時間觀念
2025-04-16
親子教養

自學力基礎-孩子須具備的時間觀念

「快快快!再不出門要遲到了!」「剛剛不是說再十分鐘就要收玩具嗎?你怎麼還在玩!」「都是因為看電視看太久了,才導致你寫功課寫到半夜!」這些對話時常出現在親子互動中,雖然孩子在接收指令的當下會給予肯定回覆,實際做出來卻總是不如預期,讓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困惑,不知是沒有時間觀念還是習慣沒有養成,經常造成雙方的衝突與不愉快。

其實,大多數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並不清楚,常將籠統模糊的「等一下」掛在嘴邊,但無法具體說出要等多久;即便學會看時鐘,也只知道辨識小時、分鐘與秒數的方法,不一定能體會時間的長度與流逝速度,更遑論還不會看時鐘的幼童。

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對時間無感主要原因,第一個是經驗不足。幼兒時期,父母無微不至的提醒、照料,總是提前規劃好每天的行程,孩子的日常都是按表操課。但站在培養時間觀念的立場,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在生活中感受時間的機會,以及累積動手操作練習的經驗,缺乏學習空間與動機。

第二個影響的原因是孩子的年齡。不同年紀的孩童對於抽象的時間,有顯注的認知差異。例如學齡前幼童的生活是以「現在」為主,難以理解過去與未來等抽象的概念;他們可以掌握的是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吃完飯之後去洗澡;但對於六點吃飯,七點洗澡卻很難理解。

進入小學之後,因在校有規律的作息及課表,回家後有每日都有功課安排,孩子較能從上一堂課、寫一份作業來判斷時間的長短,也從中建構時間安排與先後順序的概念,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可以更好的掌握時間及做好生活的規劃。

人們的生活與時間密不可分,讓孩子從小就能感受時間的重要性,妥善利用有限的光陰,是孩子自主、自律習慣養成的重要起點。師長可以強化以下的幾個觀念,陪伴孩子一起練習:

了解時間與自己的關係

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需要與生活連結才能為人們帶來深刻感受。因此可善用家中或教室裡的時鐘,引導他們觀察及發現時間的流逝。

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幫助孩子學會辨識時間,並融入確認時間的步驟,透過「10分鐘後要......」的預告、詢問孩子現在幾點、提醒剩下多少時間等方法,建立孩子的時間意識。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建議,可利用等待大眾交通工具的電子時刻表,例如告訴孩子車子將在15分鐘後到,讓孩子感受15分鐘的長度,以及思考這段時間可以做哪些事。

規律的生活作息

規律的日常作息,能幫助孩子感受時間的節奏與流動,同時能建立順序及負責任的習慣。不同的時間都有該做的事,例如固定的起床、用餐、學習、休閒娛樂與就寢時間。家長可將每日作息製作成視覺化的表格或圖像,或使用計時器與簡單的提醒標語,讓難懂的時間概念具體化,協助孩子知道已經完成哪些事、使用多少時間,以及接下來要進行什麼任務。當孩子養成定時自律的習慣及態度,那麼就能逐步培養孩子規劃時間的能力,練習在時間內完成事情以及調配進度的方法,相信可以為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

認知任務的輕重緩急

如何協助孩子掌握各項事物的先後順序呢?家長可以依據「時間管理四象限」,帶領孩子思考任務的緊急性與重要程度,區分「必要」的事情與「想要」的事情,並適時提點次序排錯所帶來的影響。

要讓孩子規劃時間,可以從時間短且有興趣的部分開始練習。以一個下午或一項活動為單位,邀請孩子規劃他喜歡的項目,當孩子願意積極主動的參與,才會產生「做中學」的良好成效。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很大的挑戰,例如設計整個暑假的讀書計畫,容易流於紙上計畫難以實踐,還會使孩子喪失熱情、缺乏動力。

守時惜時學會負責

「守時」是非常重要的時間觀念,也是對自己與他人負責的表現。一旦約定了時間,孩子就必須有遵守的意識,在沒有大人提醒的情況下也要依循完成。從準時起床、上學,到準時交作業、赴約,這些圍繞在孩子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注意力與掌握力,家長務必把握這些機會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時間的寶貴,逝去的時間無法挽回,不斷拖延只會帶來更糟糕的後果。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學習取捨,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意義或漫無目的的活動中;分享因不守時而造成損失的經驗,例如功課寫太久,可能會無法看喜愛的電視節目或太晚睡造成睡眠不足。適時讓孩子承擔他沒有掌控時間的後果,進而體會珍惜時間並掌握時間的所帶來的好處。

我們都知道擁有自主、自律、自學的能力與態度,將會讓孩子的成長之路走得更順利,也能走得更遠,因此建立孩子具有時間觀念,讓他懂得為自己負責也能尊重他人,更有餘力應對任何挑戰!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

bac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