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抱著好奇心,不斷嘗試、探索這個世界。面對陌生或不理解的事物,孩子經常提出疑問,例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一定要睡覺?」。當犯錯時,也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解決,而感到不知所措,例如:「水打翻了怎麼辦?」。而在這些時刻,您是否習慣直接給出答案呢?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面對不同性格、不同情境,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而當我們急著提供答案時,往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長輩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於是無論是課業、才藝,甚至是人際關係上都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優異」、「比別人好」。然而,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與孩子陷入「比較」陷阱!在傳統教育中,也常以比較孩子的成績、表現等方式來激勵孩子。雖然出發點是希望孩子積極向上,但這種競爭式的激勵卻忽視了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步調與特質。當比較成為常態,孩子承受的可能不是動力,而是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比較」
自律是一個人能夠自我管理行為、情感及態度的能力,也是能夠實踐自我價值及目標的關鍵能力。自律同時會與很多能力相互連動及連結,包括毅力、意志力、自制力和專注力,是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特質,即使面臨逆境或困難,自律也能促使個人克服誘惑、持續朝目標前進。自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透過自我察覺、自我要求、容錯與嘗試以及家庭教育與日常練習才能夠逐步養成。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孩童在兩歲時便產生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場所,親子之間的互動、對話和陪伴,所帶來的影響力遠大於學校或同儕。而「親子共學」便是一種靈活且有意義的學習方式,讓父母與孩子一同參與學習活動,透過閱讀、實驗、探索自然或討論生活中的大小問題,使學習成為家庭的共同語言。配合108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與跨領域學習,親子共學不僅能讓孩子培養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協助父母得以更貼近孩子的學習進程,及時了解孩子的興趣、困難與需求。吸
聰明才智能夠幫助孩子獲得一時的優異表現,但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才能決定孩子走多遠、學多深,並在遇到瓶頸時找到突破的方法,具備勇往直前的力量。當孩子有學習的意願,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無法由他人代勞,願意投注時間與精神在自我管理,就能在過程中看見自己的成長,必然會累積豐碩的成果。良好且正確的學習態度如何養成?需要大人適時從旁教導與提醒。學習態度無法自然產生,但藉由帶領和示範,讓孩子有學習的對象和機會;
「快快快!再不出門要遲到了!」「剛剛不是說再十分鐘就要收玩具嗎?你怎麼還在玩!」「都是因為看電視看太久了,才導致你寫功課寫到半夜!」這些對話時常出現在親子互動中,雖然孩子在接收指令的當下會給予肯定回覆,實際做出來卻總是不如預期,讓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困惑,不知是沒有時間觀念還是習慣沒有養成,經常造成雙方的衝突與不愉快。其實,大多數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並不清楚,常將籠統模糊的「等一下」掛在嘴邊,但無法
在現今社會中,人手一台手機、隨處都能無線上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趨勢;孩子隨時都暴露在無邊際的網路世界,使用3C產品也成了主要的休閒娛樂及學習方式。在此環境下,父母難以一一確認孩子接觸到的資訊是否合宜、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往往得等到其言行或態度出現異常,才進行事後補救而耗費龐大心力。為此,協助孩子養成媒體素養,讓孩子能夠了解媒體訊息的意涵與來源、思考自身責任與正確使用方式,成為父母及老師的必要任務。教
學習目標如同登山旅途中的里程碑,使人能夠朝著明確的方向向前邁進。當一個人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便會願意主動投入學習、持續精進自己,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步調與方法,以達到為自己設立的標準。而經由孩子自己思考、評估與規劃而來的目標,會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與責任感,使其態度更加積極。因此,要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熱忱,師長務必要從旁協助孩子訂定屬於自己的學習目標。讓孩子認識自己我想學什麼?為什麼要學?想達到哪種程度?
親子共讀,指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閱讀書籍,透過看書的過程達到親子互動、想法交流、互相理解、建立默契、培養感情等目標。親子共讀的核心價值在於「共」而非「讀」,達到「快樂的共讀」而不是「強迫的共讀」,因此選擇哪本書並非重點,只要適合孩子的程度、能夠拉近彼此的關係即可;應避免強硬置入說教元素,這會使共讀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如何引導孩子思考、進行互動,才是決定成效與影響後續發展的關鍵。要讓孩子享受閱讀,並在看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的對象,也是一輩子的老師。孩子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用眼睛記錄父母的一舉一動,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並將其價值觀視為自己的行事準則,在無形之中活出父母的樣式。在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有所要求前,務必要審視自身對於學習抱持的觀念,督促自己以同樣的標準投入學習之中,才能達到言行合一、做一個以身作則的大人,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典範。全家一起終身學習學習不只是學生的責任,在人生的各個階段
繪本有著畫面豐富、文字簡單好讀與故事多元有趣等特點,因此是許多父母會為孩子選擇的書籍。當父母和老師愈了解孩子發展與教育的四個要素包含知識、技巧、性格與感覺,就能依照孩子的發展特質及搭配不同場域、環境及教養目的,選擇適合的繪本,讓親子在分享繪本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進而喜愛閱讀。希望父母及老師能夠充分運用以下繪本的特性,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與學習,也能讓親子互動更加親密。童趣的故事繪本具有「
在自我概念尚未明確建立的年紀,孩子會因著父母和師長如何對待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經驗,慢慢建構出「我是誰」、「我是怎麼樣的人」以及「我能做到哪些事」的認知,日漸積累成為行事準則,進而影響日後學習與處世的態度。許多大人並不明白自己的影響力,也不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時常造成親子雙方的誤解與壓力。若能使用更好的方式、言語或態度與孩子相處,必能點燃孩子發光發熱的火苗。在上篇文章中,提到卡蘿·S·德
在學習過程中,「責任感」是影響歷程與成效的關鍵。責任感能帶給人強大的動力,使人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課題,自然而然的追求把事情做完、做好,並且願意承擔後果。責任感並非負擔,這會使人感覺自己被社會所需要,能夠做出有意義的事,也有能力為生活帶來正面貢獻,透過諸多良好經驗證明自己是重要的存在。在求學階段,孩子可能會產生「學習是為了什麼?」的困惑,雖然每天都投入大量時間在學校聽課、大家也說要認真念書才有成就,卻
學習之路難免會遇到困境,有些孩子能重整情緒、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方法,轉換每一個挑戰為成長的養分;有些孩子卻害怕面對不如意的事,無法平復灰心、失望、自我埋怨等心情,甚至下次在還沒開始前就以「這太難了」、「我做不到」等話語來逃避。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於嘗試、接受失敗、不輕易放棄等「挫折忍受力高」的人,便要看重平時親子間的相處方式。所謂提升挫折忍受力,並不是抱持著越挫越勇的想法,持續讓孩子經歷挫折或感受壓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家長在孩子學習之前可提供的幾項協助,包含營造單純的學習環境、培養穩定的情緒、強化動機與學習興趣、建立學習流程等,藉由簡單的步驟幫助孩子進入專注狀態,提升學習表現。而在學習過程中與結束後,家長若能持續關注、觀察、引導和陪伴,依照孩子的特性給予適時的幫助,有助於孩子養成高度的專注力。一次進行一個活動,幫助孩子專心投入並完成許多人以為同時處理多件事情能提升工作效率,事實上,根據研究顯
專注力影響了學習成效,一個人若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夠將情緒調整至平穩狀態、把握有限時間、全心投入眼前任務,必能在擁有高效成果的同時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向的學習與反饋循環。擁有好的專注力,能夠提高處理訊息的能力,使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想法或文字意涵,促進良好的溝通;在工作記憶力方面也有好處,使大腦清晰且持續性的連結各樣資訊,日後也容易喚起記憶;同時,能夠建立批判性思考,在大腦有充足運轉動力的情況下,思考
隨著3C產品及行動網路的興起,網路使用者年齡逐漸下降,國小生人手一臺手機、有上網習慣已成為當今社會常態。根據「2023臺灣兒少網路安全暨網路識讀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兒少使用網路進行娛樂活動的時間,平均每日為4.6小時,相較三年前每週多出5小時,有逐年明顯成長的趨勢。3C產品及網路透過強烈、快速、多變化性等刺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若在缺乏判斷力的年紀過度接觸,使大腦形成只負責接收訊息的假性專注狀態
孩子的學習歷程有如樹木生長,每個孩子都潛藏著學習動力的種子,不同的成長環境、澆灌方式都會影響生長的過程與結果。而父母則如同園丁,除了為孩子準備豐沃的花圃之外,也要用愛灌溉與呵護,適時拆除支架,才能讓樹木茁壯到不怕風雨,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持續生長。學習動力影響學習成效,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有時,在父母各樣的努力下,孩子仍對學習興致缺缺,不斷督促的結果卻是引發親子衝突,讓雙方都滿懷委屈與壓力。大人與孩子
社會心理學家Erikson曾在著作中表示:「生命週期中有許多發展任務,學齡前幼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出自主、自動的能力。」所謂的自學力,並非單指「不去學校上課」、「在家自學」的學習模式,而是包含一種強烈的行為動機,促使自己靠著意志力來主動接觸、探索、學習某事的能力。自學力的關鍵在於擁有選擇權,自己可以決定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去做,當目標達成、需求被滿足的時候,所產生的成就感會成為下次繼續前進的動力
閱讀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孩子透過廣泛的閱讀各類書籍,可以增加知識、豐富詞彙,並能開拓視野、形塑良好且正向的品行與人生觀。要使孩子從幼兒時期培養起閱讀習慣,並能從中體會閱讀帶來的好處,家長與老師的陪伴支持尤為重要。透過公文式教育創辧人公文公會長的分享,相信可以幫助大家更加了解並找到適合的方式協助孩子。培養自力閱讀、理解的能力從小,公文公會長便以「極道者」自居,期望能透過最小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