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會於2022年所辦理的「國中、小兒童『自主學習』素養之培育理論與實施策略」專題研討暨論壇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武典名譽教授分享主題為「教師的『助學』與學生的『自學』:談學習範式的演進」,對比老師、學生於古今身分的轉變,提供現代實驗和理論做為參考,並進一步探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在傳統認知中,老師作為第一線教學者,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等工作,透過主動的講課來傳授知識給學生;如今則轉變為「助學者」,提供範本給學生參考、擔任學習催化的作用,並像園丁一般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
而在學生方面,過去是以「記誦、應試、苦學」等方式投入學習,是被動的「受教者」角色;現今則逐漸改變,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機會,能與不同領域或專業的成員達成共學關係,在自我掌握度高的情況下更能樂於學習,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求學者」。
當今社會逐漸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教育領域充斥著多元的教學法、學習法與理念,在此以「翻轉教育」為例說明。翻轉教育又可稱為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2007年起源於美國。方法為學生自行觀看學習資源(講義或影片),到校時再和老師進行討論、實驗並完成作業。
此教學模式打破學生和教師的角色與分工,將「課堂聽課,回家寫作業」的學習流程對調,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天賦自由,以及因材施教,看重學生的學習動機,被認為是一種「學習的革命」。翻轉教育與傳統教室的重點差異,可詳見下表。
項目 | 傳統教室 | 翻轉教室 |
課室焦點 | 以教師為焦點 (我要如何呈現資訊給學生) | 以學生為焦點 (我如何幫助學習者獲得資訊) |
教師角色 | 知識傳授者 | 學習的引導者和協助者 |
學生角色 | 被動接收者 | 主動參與者與探究者 |
師生關係 | 單向、上對下的關係 | 互動、共同探究 |
學習模式 | 灌輸式教學、應試教育 | 多元學習、自主學習、同儕合作 |
教育目的 | 培育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 促使學生終身學習並養成自學力 |
教育是百年樹人、成己成人的志業,隨著網路科技快速發展,知識的傳播與運用已超越傳統教學形式,教師面臨極大的挑戰,需不斷調整教學內涵及教材教法,以提升整體教學成效。
在現今教育現場中,教師可能退居輔助的角色,但不是毫無作用、被動應對學生的學習議題,而是要「轉化」——轉化為資源供應者、環境設計師、學習催化員,誠如諮商輔導學大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云:「教學無他,催化而已」。
無論在什麼世代,傳達正確知識絕對是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學生或許能從網路資源獲取各種資訊,但在判斷力尚未成熟的階段,仍須仰賴老師作為媒介、輔佐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
十二年國教推廣「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等願景,因此教師應看重學生的獨特性,除了提供平等的機會外,也要給予符合學生能力的教學教材與方式,例如個別化的編序性教材、學習能力與出發點檢測、學習進度及預測、觀察和輔導等,重視每位學生的學習需要。
不論教育政策、課綱如何調整,教師都是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學校則是由教師組成的專業社群、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教師應在此發揮言教、身教及境教之功能,促進親師生共學機能。期待師生能在 「助學」與「自學」的密切互動下,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養成應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以支持個人終身適性的學習,達到「成己、成人」的教育目標。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