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10歲的孩子一些超齡的問題,孩子們會有什麼反應?有些孩子展現出驚人的好奇心,積極地表示「我喜歡挑戰」,或「你知道嗎?我本來就希望這會讓我有更多的認識」;有些孩子則被負面感受支配,認為自己被擊敗了,失去挑戰的熱情,甚至可能會使用一些手段來設法通過測驗。這項研究促使人們反思,除了個性差異之外,還有什麼因素會造成人們對於挑戰抱持不同的想法?勇於面對難題的心態能夠被養成嗎?
卡蘿·S·德威克(Carol S. Dweck)是一位美國行為心理學教授,他認為人的行為模式可分為兩種,分別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兩種思維使人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天分與才能。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可以透過努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願意嘗試未知的挑戰,並期待從中獲取進步與成長;反之,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能力的極限無法改變,傾向以結果判斷人的才智與價值,害怕接觸未必能有好結果的任務。
舉例來說,當考試失利時,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反思自身的方法及策略,關注努力的過程並且不斷調整,願意追求更好的結果。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面對失敗時,不一定能提出未來改進的方法,並且產生「我天生就是只能做到這種程度」、「這個領域不適合我」或「別人表現好是因為有天分」等消極想法,進而避免再次嘗試。
在TED講座中,德威克分享了幾個他所觀察到的良好案例。
「Yet」的影響力
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學生若有某堂課不及格,便會被打上「not yet」,而不是「F」或其他代表失敗的分數。yet表示尚未完成某件事,當學生收到這個註記時,會知道現在雖然無法達到課堂標準,但不代表自己很沒用,或一輩子都無法通過,只是現在還在學習中而已。
「還沒有」能使人對未來懷抱希望,相信長期的投注心力會促成進步,不將眼前的失敗歸於自身天分。天分或許能帶來順利的開頭,但透過合適的學習方法,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與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展現優異成果。
獎勵過程而非結果
德威克與華盛頓大學的電玩學家合作,開發了一套線上數學遊戲,獎勵過程與「還沒有」這件事。在這套遊戲中,學生會因努力、學習過程與運用的策略而獲得獎勵,這與市面上大多數憑「結果」而得獎勵的遊戲有所不同。德威克看到學生在遊玩過程中非常努力、設想更多策略,並且花更長的時間積極參與,直到解決了一道道更加艱難的問題,進而增添了毅力。這套遊戲讓學習建立信心,明白結果不是一切,即使以失敗收尾,在過程中努力完成的自己依然值得鼓勵,也因此願意再次投入挑戰中。
正確的教育方針,逆轉學習表現
在美國,部分族群的孩子有學習表現低弱的情況,大眾也普遍認為「他們就是這樣」。但當老師以「還沒有」的教育方針引導孩子時,他們的學習成效竟發生驚人的變化。紐約哈林頓區的一個幼兒園,有許多孩子在剛入學時還不會拿筆,其全國能力評分率竟在一年後高達95%;紐約市南布朗克斯區學力嚴重落後的四年級生,同樣在一年後成為全州四年級生數學排名第一。某原住民保留區的學生,學力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期間內從墊底直升第一。
當孩子碰到學習困難時可以被理解、被引導,其學習意願與動機就會持續增強,便不再害怕面對挑戰,並且能將目光放在努力的過程,積極投入學習,嘗試發展出多元策略,以追求超越自我。期待師長能建立起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幫助孩子踏入樂於學習的正向循環!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