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AI時代下,學生應具備的素養
2025-06-16
教育行業

AI時代下,學生應具備的素養

在2025年6月7日本會與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共同舉辦之研討會中,特別邀請到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來做專題分享,以「學生在AI時代應培養何種素養?」為題,透過整合豐富的文獻與論述,探討AI對學習型態與教育價值帶來的重大挑戰,分享培育終身學習人才的教育指引。本文摘錄演講部分段落,從宋曜廷副校長提出兩個AI時代人們應面對的問題―人與AI的差異/界線,以及如何善用AI強化人才―為起點,進一步探討如何在學習中建立主理性。

科技對教育帶來的影響,普遍來說是弊大於利,社交媒體的盛行,使人們逐漸習慣膚淺的閱讀,越來越少進行反思性思考;短影音的問世,則造成網路成癮,損害專注力、學習動機和成效。以閱讀素養的角度解釋「馬太效應」,可以發現以下結果:

讀得越多,成果越好;讀得越少,成果越差。

讀得越好,讀得越多;讀得越差,讀得越少。

在一個詞彙層次(Allington,1984,60名教師,五天)的研究中,研究員請教師紀錄五天內學生閱讀詞彙量、頁數、朗讀等項目的數值,比對優秀孩童與待加強孩童的表現,可以發現隨著年紀的上升,優劣差距逐漸擴大。另一個芬蘭的書本層次(Bergn et al,2020)研究,分析同一個孩子七到十五歲的閱讀表現變化,顯示出閱讀理解能力與習慣皆良好的孩子,閱讀表現會隨著年紀不斷進步。

在AI時代下,學生學習將遭遇更大的挑戰,似是而非的訊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必須擁有健全的閱讀理解能力、先備知識與主理性,才能認識、善用並且駕馭AI,讓AI成為良好的學習工具。

因此,就認知面而言,學生首先要具備批判性思考、跨文本比較與推理的能力,了解到AI可能會產生「合理卻錯誤」的資訊。再來,要了解到長期使用AI會有思考能力退化的風險,過度依賴一鍵產出的內容,自己卻不進一步解釋、比較、質疑或反思,將會降低解決問題與創造等能力。再者,普遍化的表層學習,會使得知識內化更加困難,務必要透過主動建構認知架構,才能將資訊轉化為個人能夠活用的資源。

而就情意面而言,學生要培養心理韌性,包含自信、自我調適、面對挑戰的心態和錯誤忍受力。AI不但是工具,也可能會對學生的情緒、學習動機帶來影響。AI卓越的表現可能使人感到無力,缺乏學習動機與自信心,所以要建立自我效能感,肯定自我並質疑AI產出的資訊。同時,不可忽略與人的互動,要把握人際合作與討論的機會,維持社交理解與共情能力。

就倫理面而言,學生要具備「負責任的使用AI」的能力,重塑AI素養與數位公民責任意識。AI帶來便利的生活,卻也可能被濫用於抄襲、代寫等爭議上,學生務必要擁有完善的使用意識和判斷力,尊重原創與資料來源,理解AI的限制與風險。

期待AI與人類的結合,能夠創造無限的未來。教育轉型不應僅停留於技能培訓,當回歸生活實踐、價值反思與人文關懷,培養學生成為能與AI共存、積極應對未來挑戰,並且具備倫理素養與社會責任的公民。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

bac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