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家長而言,孩子的課業成績、才藝表現、運動能力等往往是他們相當重視的一環,家長不惜花費許多金錢與時間,安排完善的學習計畫、時刻督促,也要讓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和技能,盼望其超越同齡的孩子、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
國家政策和社會風氣似乎也促成了這樣的氛圍,多數歐美國家的每日上課時間介於六到七小時之間,下課後可以參加社團活動、自由發展興趣;台灣學生則需每天上課八個小時,下課後再進入補習班奮鬥,整天都沉浸於課業學習之中。經國際調查發現,台灣的補習風氣在36個國家/地區中排行第七,有將近七成的學生需每週補習,甚至加強不只一個科目。
從中不難發現,環境氛圍和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會大幅影響孩子的成長經歷,即便孩子已經有傑出的課業成績,課外表現也相當優秀、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家長仍然無法停下腳步,在能力所及範圍為孩子規劃更加周全的學習作息表,此舉深刻反映出台灣家長的焦慮現象。
台灣自2006年開始參與「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這是一個跨國評估學生能力的計畫,目標在於發展教育方法與成果,為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量項目之一。PISA針對十五歲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和創造性思考進行測驗,歷年來台灣在數學方面都保持著優異的成績,於2018年排名第五,2022年更上升至第三名,僅次於新加坡和澳門。但在亮眼成績的背後,卻有值得大眾關注的議題——數學焦慮。
根據PISA調查,台灣學生的數學焦慮值約為0.3,雖然在國際中並非最高,但在普遍的情況下,數學焦慮高的學生通常成績較差。台灣儘管有傲人的數學表現,數學焦慮卻也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西班牙和日本,這在成績與焦慮呈負相關的常態下相當少見。
眾多研究報告顯示,華人父母常有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維仍根深蒂固,學業成就成為評斷人價值的依據,甚至視「功課好」為「教得好」,使得親子雙方都因成績單而感到焦慮。假使孩子能維持不錯的成績,父母便會稍微放心,認為自己盡了應盡的責任;但若孩子成績不理想,父母往往會怪罪雙方,想方設法替孩子加強訓練,讓親子都因成績單而感到焦慮。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家長無不重視孩子此刻能努力的事——讀書和學習,但過度的控制、想要掌握一切的心情,反而會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造成使其失去信心的反效果,甚至徒增衝突。因此,不妨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成績單,以正向、樂觀的態度鬆綁這顆焦躁的心。
喜愛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對於讀書沒有興趣、感到無聊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熱愛寫作業的孩子反而才是少數。而家長對孩子的高度期待,往往是要自動自發地完成作業、積極的預習和複習、每個科目都達到精熟、不容許低於標準的成績,這和孩子的本性可說是天差地遠。因此,當孩子有心追求更好的成績、願意在課業上付出更多時間時,即便成效與目標有些差距,或者進步幅度不大,家長也可以對孩子的努力表示肯定,聚焦在心態而不是結果,以鼓勵孩子保持這份熱忱。
在家長的鼓勵之下,孩子可以漸漸發現將事情做到「更好」的成就感,也就更願意投注心力在在乎的事物上,透過練習將小事做好來培養上進心,體驗從「完成」、「完整」到追求「完美」的學習態度。
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在孩子的學習歷程中,自身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參與了多少重要時刻,以及是否關注到孩子真正的內心需要。台灣教育學者張淑媚曾表示:「我只是想陪伴孩子,讓她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但我卻變得比孩子還要焦慮、著急,甚至不斷指責他。」要使孩子投入學習,「正確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
陪伴孩子學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人會全程盯場,深怕一不注意孩子就分了心,導致孩子只在父母面前表現認真;有些人會不斷給予幫助,滿足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有需要,甚至直接告訴他答案。但唯有好品質的陪伴,也就是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有溝通和分享的習慣、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問題點、一起找出解決方法,才能為孩子帶來真正的幫助,使其在未來能獨立應對各樣挑戰。
在⟨孩子可以自主學習嗎?「牆中洞實驗」展現驚人成效⟩中提到,孩子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提供足夠的資源,即便沒有大人介入也能有良好的成效。教育既是為孩子的未來做鋪陳,也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給予適當的安排,一味的限制與逼迫如同剪掉孩子自由翱翔的羽翼,長大後再來反悔已來不及。與其讓孩子在自己圈定的範圍中長大,不如拿掉柵欄、適度放養,從旁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在意哪些課題,讓孩子擁有試錯的機會,同時發展多元的可能性,使其持續保有探索世界的熱情。
陪伴與信任能幫助孩子度過學習難關,當孩子在面對任何事時保有「我是安全的,有需要時身邊的人能協助我」的觀念,其在挫折恢復力、好奇心和學習韌性等層面都能越發堅強。每個人的教養方法不同,若能找到讓彼此都舒適的距離和互動方式,便能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家長也不必再為孩子的成績憂心忡忡,讓親子在互相信任與理解的景況中相伴成長!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