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開拓孩子的視野、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並建立孩子的不可取代性,是自學自習的基礎,更是培育獨立思考的重要途徑。閱讀之於學習如此重要,卻讓許多家長不知從何著手才好,或對培養過程感到吃力、不確定方法與理念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以下提供幾個方法讓大家參考:
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玉成曾提到,許多孩子上小學後感到吃力,並不是不會讀書、不會算術,而是因為看不懂字詞的意義,而無法明白課文或題目要表達的含意。所以,為了幫孩子奠定扎實的基礎,並追求孩子的可能性,可以從幼兒開始建立閱讀習慣,朝三歲閱讀三百本書的目標邁進。親子共讀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家長可以讓剛出生的嬰兒聽童謠,或讀故事書給他們聽,讓孩子從聽讀進入閱讀的世界。隨著孩子年紀的成長,家長可以逐步帶入字卡或語言類的教具;有了識字能力之後,孩子便能與父母一同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
要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也可以從「定點、定時」做起。首先是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如同美國認知神經學家瑪莉安.沃夫所言:「人類不是生來就會閱讀的。」閱讀會使用到注意力、記憶力和語言能力,這些精密活動需要搭配合宜的環境,因此父母或老師可以透過打造閱讀區、設置專屬書櫃等方式實現。而「定時」方面,則建議孩子可以訂定固定閱讀時間,例如每天的幾點開始是看書時間,不安排其他事情,即便只有少量閱讀也無妨,只要養成習慣,孩子便會自動自發的渴望多加閱讀。
除此之外,挑選適合孩子能力的書籍也很重要,要讓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持續閱讀,可以思考書籍的難易度分級。例如,找到孩子的「閱讀出發點」,觀察孩子能夠一口氣讀完哪些程度、類別的書,並且提供相似的選項讓孩子挑選;如果無法一次讀完、或感到吃力,便能往下降一個程度,讓孩子從「能做得到的地方」開始。
為了培養閱讀習慣、確保孩子每天都能接觸到書籍,掌握孩子的興趣也是方法之一。「先讓學生愛上書,再教他們讀書」是公文式輔導法的原則,公文式教育創辦人公文公會長曾說:「最重要的是給予恰恰好的書本。即使國一學生閱讀簡單的圖書,也應給予讚美和鼓勵。」許多孩子是因為對於閱讀缺乏信心,所以不敢伸手拿書。因此,無論年紀大小,當孩子愉快的閱讀簡單的文章時,大人便能給予表揚與肯定,孩子會逐漸在閱讀中培養自信、願意更加投入。
在閱讀的世界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去規範幾歲的孩子應該要讀什麼書,每個人的閱讀能力和經驗皆不相同,孩子可以不受年紀的限制,來接觸不同程度的書籍。公文公會長建議,應該讓孩子有更多接觸語言的機會,逐步幫助孩子建立語文能力,並根據孩子的興趣與嗜好推薦書籍,從培養閱讀能力開始,養成自學自習的習慣,進而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