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教育工作人員對自學力應有的認知與態度

周天賜副教授 -

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摘要
 

    自學力是關鍵的學習能力,學界應對自學力的理論跟實務進行更多研發,以增進全民自強不息,進步再進步的能量。自學力與智力跟創造力一樣,要同等被重視;甚至自學力的養成可能會在智力跟創造力之前,它的重要性更大、更需要被重視,尤其在現今要與國際接軌競爭的時代環境。
 

    本研究先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繼而研讀探討,比較分析,統整歸納出半結構式問題十一題,由研究者親自訪談十位人士,包括教育與心理專家、企業有成可資借鏡的自主學習者,歸納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家長及教育工作人員參考。

 

壹﹑「自學力」的重要

   「自學力」(self-learning ability)是一種能力,應與「智力」、「創造力」一樣屬一般專有名詞,非特定專有名詞,三者應受到同等重視。「自學力」的存在如同陽光、水、空氣等,是人人本具、終生所必需的能力,惜未受到應有的正視、重視,因此國人未有正常且應有的發揮。

    自學力是自動自發的學習能力,是子女教育成功的要素,所以我們學界應針對自學力的理論跟實務進行研發。

    學生的自學力,可能在某種環境下被激發出來,但是他本身也需要有這方面的基本知識或技巧,然後慢慢去摸索,讓他在工作上更順手。

    自學力是學習的動力,個人潛力會被啟發。一個人如果有自學力的話,當對某個東西產生好奇,就會去追求更多知識。

    自學力應該優先在智力跟創造力之前被培育。越小的時候讓孩子養成有自學的經驗,他會想知道、會想學習,如果他知道得越多,他的智力一定會成長。

    自學力是一種能力,它的重要性可能比智力跟創造力更大,因為智力有部分是天生的因素,但自學力要靠後天培養以幫助智力跟創造力發展。

 

貳、自學力的意涵

    「自學力」是什麼(self-learning ability is)?「自學力」不是什麼(self-learning ability isn,t)?例如:「自學力」是主動學習的力量,非被動學習。「自學力」偏於晶體智力,大於偏流體智力。「自學力」源於愉悅的經驗,非憑空而生。「自學力」屬頓悟?或漸悟?或二者兼具?「自學力」應是在較沒有時間壓力孕育出來的,相對而言是輕鬆的、直覺的,而非短期、立即、急需、直接、特定的事物。「自學力」是內在的、本具的、內發的,不是外在的、外加的,但需要引導、誘發和自覺。

 

 一、自主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習

    與自學力較相關的用語是「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與「自我調整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前者是一九七零至八零年代成人教育用語,後者是較新的教育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用語。前者為較廣義用語,後者為較狹義較具體用語,二者在數位學習中越來越重要(Saks & Leijen, 2014)。在美國成人教育中,自主學習的概念非常重要。這個詞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成人教育領域,現在仍然是這個領域中廣泛使用的一個術語(Loeng, 2020)。

    「自主學習」是一過程,在有或無他人幫助的情況下,個人主動診斷其學習需求、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和實施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評估學習的結果(Knowles,1975)。「自主學習」的同義詞有獨立研究、獨立學習(Independent Study)。香港賽馬會 (STEM) 自主學習計劃透過推行自主學習(SDL)促進香港學校在STEM教育的發展;綜合了文獻和過往經驗,將自主學習包括五個學習元素:目標設定(goal setting)、自我規劃(self-planning)、自我檢視(self-monitoring)、自我評鑑及自我修訂(self-evaluate and revision)。認知心理學認為,自我調整學習是一主動積極的過程,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設定目標,嘗試檢視、調整和控制其認知、動機和行為,並受其目標和環境脈絡特徵的引導和約束(Pintrich,2000引自 Saks & Leijen, 2014)。

   Saks, & Leijen  (2014)整理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和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二者的異同如下表一:
 

表一:自主學習和自我調整學習異同比較

 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SDL)自我調整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二者的相同

1.是二維的

  a)外在/過程/事件

  b)內在/人格/性向

2.都有四個關鍵階段:

–確定或定義工作任務defining tasks

–設定目標及計畫 setting goals and planning

–執行策略enacting strategies

–檢視及省思monitoring and reflecting;

3.主動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

4.目標導向行為goal-directed behaviour;

5.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6.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二者的差異

1.源於成人教育

2.主要在傳統學校環境外

3.與設計學習環境有關

4.涉及規劃學習軌跡(學習歷程)

5.較廣的宏觀層次建構

1. 源於認知心理學

2. 主要在學校環境內

3. 通常是教師設定的工作

4. 較窄的微觀層次建構

 

以上論述與比較「自主學習」與「自我調整學習」,但都未探討其最終目的所欲提升的「自學力」(self-learning ability),難道認為「自學力」是自明的,不需深入探討?或未有此認識?

 

二、師主學習與自主學習

對教師的角色期望,東西文化差異甚大,自古中國人尊崇五倫,堂屋裡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將老師列入五倫供奉;古希臘人被擄、被賣到羅馬為奴成為小孩子的老師稱教僕(pedagogue)(楊亮功(譯),1965,p69,),有稱:「他不是死了,就是當教僕去了。」 教育史上學校制度的發展先有小學及大學,中學是西方國家主義及工業革命後銜接小學及大學而成。

師主學習(Teacher-Directed Learning)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通常被貼上 "教育學 "的標籤,該標籤來自希臘語的"pedagogy"(意為 "兒童" "小孩之學")和agogus(意為 "指南"),因此被定義為教育兒童的藝術和科學-小孩之學(Pedagogical Learning)。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逐漸被貼上了 "教育學"的標籤,它來自希臘語的aner(意為 "成人"),因此被定義為幫助成人(甚至更好,是成熟的人)學習的藝術和科學-大人之學 (Andragogical Learning ) (Knowles 1975,p.59-63)。小孩之學偏於識字句讀,大人之學偏於七藝博雅。時至今日,若以此來區分「小孩之學」、「大人之學」,是否妥當,值得商榷。

Knowles(1975,p.18-22,p.60)在其〈自主學習-成人教育指引( 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一書中比較「自主學習」與「師主學習」二者的差異,以凸顯「自主學習」的意義。前者傳統觀念指的是成人教育學。但是本質上意指自主學習,與後者小孩被授與知識的學習方式做對比;因為成人學習通常具有以下與動機有關的前提: 成人需要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活動,參與自己學習的計畫與決定,並需為結果負責。Knowles(1975,p.60)就師主學習與自主學習在「基本假定」與「歷程元素」的比較如下表二及表三:

 

表二:師主學習與自主學習在基本假定的比較

基 本 假 定

關於

師主學習

自主學習

學生概念依賴性人格漸增自主
學生經驗的角色尚待更多經驗豐富經驗為學習資源
學習準備度因成熟度而異因生活工作及難題而發展
學習的目標導向學科中心工作任務或問題中心
動機外在賞罰內在誘因,好奇

(Knowles,1975, p.60)   

 

表三:師主學習與自主學習在歷程元素的比較

歷 程 元 素

元 素

師 主 學 習

自 主 學 習

學習氣氛

形式的

權威導向

競爭的

判斷的

非正式的

互相尊重

協商一致

協同合作

支援的

規劃主要由教師由參與決定
需求診斷主要由教師由相互評估
設定目標主要由教師由相互協商
設計學習計畫

內容單元

科目大綱

邏輯序列

學習計畫

學習契約

準備度序列

學習活動

傳輸技術

指定讀物

探究計畫

獨立研究

經驗技術

評鑑主要由教師實施自行蒐集證據相互評量

(Knowles,1975, p.60)

 

在「師主學習」中學生表現出色所需的能力包括:專心傾聽的能力、認真記筆記的能力、快速且理解良好的閱讀能力,以及預測試題和為他們補習的能力。然而,「自主學習」抱持一套截然不同的能力。表四自主學習能力自評工具(Knowles,1975, p.61)中載有較一般和重要能力的項目。學生個人可能會發現,從自評工具評定個人已擁有這些能力的程度是有用的。然後,與同組二、三位同儕和一位老師一起查看個人的評分,以獲得他們的幫助,測試個人的評分是否真實(Knowles,1975, pp.23-24)。自評工具中項目有助於評估自主學習中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是很有用的,哪些能力需要加強,以便個人能夠成為更自主學習的學習者。

 

表四:自主學習能力-自評工具

項    目  /  強弱程度

1.能瞭解師主學習和自主學習二者學生與學習所需技能差異的假定,及向其他人解釋這些差異的能力。    
2. 自認是自主而非依賴的人。    
3. 能與同儕協同合作,將他們視為診斷需求、規劃學習和學習等的資源,及為他們提供幫助並從他們那裡獲得幫助。    
4. 在老師和同儕的幫助下,能實事求是地診斷自己的學習需求。    
5. 能將學習需求轉化為學習目標,使評估其成就為可能。    
6. 能與教師建立關係,使教師能夠成為協助者、幫助者或諮詢員,並主動運用教師的資源。    
7. 能針對不同學習目標,找出適合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的能力。    
8. 能選擇有效的策略,利用學習資源,熟練和主動地執行這些策略。    
9. 能蒐集和驗證各種學習目標實現證據的能力。    
10. …    
11. …    

 

經由表二及表三比較師主學習與自主學習在基本假定及歷程元素的差異、表四自評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接著即敘寫學生個人的學習契約如表五(Knowles,1975, pp.61-63)。

學習契約含指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習活動內容,及所要求的教師、其他資源專家和同儕的任何幫助等。學習契約提供自主學習過程的結束階段評估其學習結果。學習契約是學校和社會要求教師與學生需要落實的自主學習目標。表五學習契約的第一欄學習目標將單元目標和自主學習學習目標結合起來,選擇自己實現這些要求的方式,衡量自己在實現這些目標方面的進展。學習契約使學生、老師和學校在自主學習的相互責任更加明確(Knowles,1975, p.130)。


表五:學習契約

姓名:John Doe                           學習計畫:自主學習
學習目標學習資源與策略成就證據效度證據的標準與平均
1.發展對師主學習及自主學習的理論與實務的瞭解

Inquiry Projects 1,2,&3

閱讀 Brown,Eble,Noule,

and Tough. 

Learning Resources A

書面或口頭報告每一學習的定義、原理、假定及所需技能。對高中生大學生教師及成人簡報,要他們對1. 清楚;2.理解;3.有用,評定五點量表。
2.強化我的自我概念為自主者

Learning Resources D

Inquiry Projects 4

寫出滿意的學習契約由兩位同儕及一位老師評定契約,自主的程度如何
3.學會與同儕協同合作的技能

Learning Resources E

Learning Resources F

在學習計畫與兩三同儕,表現助人者與被助者由同儕評定我當助人者的效果、我當被助者回饋的開放度。
4.增進診斷自己學習需求的技能

Inquiry Projects 3,&4

Learning Resources B

Learning Resources G

照Learning Resources G 自評由專家評定模式的適當度、評量的正確度
5.增進轉化自己學習需求於學習目標的能力

Inquiry Projects 3,&4

Learning Resources I

Inquiry Projects 4由兩位同儕及一位老師評定契約裡的目標的可測量度
6.能運用教師為協助者及資源者的技能

Inquiry Projects 4

Learning Resources J

運用教師為諮詢者及訊息資源由Inquiry Projects 4的老師評定我尋求幫助及資訊的技能
7.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習目標,能增進找出人力及物質資源的能力Inquiry Projects 4在Inquiry Projects 4 找出資源由兩位同儕及一位老師評定資源1. 變異度2.適當性3.權威性4. 可行性
8.能增進選擇有效學習策略的能力

Inquiry Projects 4

Learning Resources K

在Inquiry Projects 4 找出策略如上
9.能增進蒐集及驗證完成目標有效證據的能力

Inquiry Projects 4

Learning Resources N Learning Resources O

在Inquiry Projects 4 找出驗證的證據、標準、方法。由兩位同儕及一位老師根據1.目標的適當性2.充足性3. 令人信服等標準,評定證據的適切度、標準、驗證方法
10.   
 11.…   

 

三、自學力與自主學習的異同

    許多人認為,自主的傾向是兒童和成人在學習上很大的差別(Loeng, 2020)。學者指出,成年人自主學習的東西,比被教的東西多,他們學得更深、更持久,因為他們需要自主學習和自主學習(Knowles 1975)。自主學習首先是學習者意識到一些學習需要,在特定情況下對學習的需求越清楚,他們就能更高效地規劃自己的學習。

    國內108課綱所規定的「自主學習」偏屬於「外爍」大於「內生」型態,且只對普通高中規範列為「科目」之一,久缺鼓勵學生自動自發追求新知,或力爭上游的效能。

    本學會所倡導的「自學力」強調從小關心培育兒童發自信心和興趣的學習動力,自動自發去探究解決問題,超前學習新知。自學力建立之後,年級越高,其自主提升或擴展的學習內容就越高、越寬。如是「高徒」出良師的態勢,就可以彌補「良師出高徒」的傳統觀念,達到《禮記.學記》所言:「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之理想境界。

 

四、「自學力」的主要元素:認知、情意、技能

   「自學力」存在與否,須視經歷該事物的個人是否能對它有覺察、悅納(accept),其偏向「情意」大於「認知」或「技能」。情意領域的教學目標層次分為:悅納(Receiving)、覺察、願意聽、選擇注意(Awareness: willingness to hear, selected attention)、反應(Responding)、主動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learners)、珍惜(Valuing : the worth or value a person attaches to a particular object, phenomenon, or behavior.)、組織(Organizing : Organizes values into priorities comparing, relating, and synthesizing.) 、內化( Internalizing has a value system that controls their behavior.) (Krathwohl, et al.)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情意的初步,應及早啟發教導,不要等到退休後或老年才有所領略體驗。台灣諺語:「有樣看樣,無樣家己想。」亦即除了模仿他人,也會自行創作。不論模仿他人或自行創作,都是自學力的表現。

    以言「自學力」的動力與境界,論語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指出知之、好之、樂之乃學習的三層境界,一層勝過一層,不斷的學習,並且自我對照,能否掌握方法而堅定不捨?能否深得樂趣而不疲不厭? 大人的職責在於引導受教者對所學的事物知之、好之、甚或樂之(樂此不疲)。當孩子遭遇困難問題時,師長扮演的是輔導者不是教學的角色,輔導者就是提供方法跟工具,讓他把不了解的知識用之前的舊經驗,經過整合複習、歸納,然後演繹成為現在的知識,這一段歷程是學生自己發展,所以學生是靠自主慢慢建構成一個新知識,用這樣的方式他比較有成就感,情意的推動是整個學習最重要的引擎。如果他沒有這個情境、沒有這個態度,就沒有這個動力,後續就難再往後走,所以要產生良性循環是要靠情意。


五、適度壓力的重要

    個人的工作壓力屬良性壓力或惡性壓力,決定於個人對該壓力源的「預測力」與「控制力」,這與個人的「自學力」有關。壓力是否適度因人而異,適度的壓力可激發個人的「自學力」而努力與鬥志。

    沒事的時候,就要像有事的時候提防著;有事的時候要裝作沒事的鎮定,你的心境,才會有彈性,(才不會一直壓力大)才有辦法冷靜。(附錄三之5 A5)

    我們在學習一樣新知識的時候,如果它是在我們的認識裡面70%是我們學過的,那我們可能只要追求30%的那個新的東西的時候,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挑戰,也就是一種小小的壓力。適度的壓力就會讓我覺得想要去了解想要去知道說這個東西是什麼,那這個會對於我更有衝勁。

    編序教學法的教材就是依照這樣在設計。…我蠻認同要有適當的壓力,而且是良性的壓力,是可預測的壓力,會慢慢讓孩子的學習容器的面積變大,你如果沒有壓力,他學習容器很小,一到挫折就撤退。

    壓力的確可以增加自學力,個人自學力的程度。…在他身上施加壓力,是比沒有自學力或自學力比較低落的學生來說影響較小。因為他本身就擁有穩定的自學力,可以讓他承受較多的壓力。對這些壓力的承受程度比較高。我認為這兩個是有關係的。(附錄三之5 B4)

    因為人沒有壓力的話他會沒有目標,所以應該要給自己一些壓力或是外在環境要求的,那個應該也是一個學習動力;不管是學習上或是做人處事或工作上,適度的壓力是好事。太安逸對一般人來說沒幫助。(附錄三之5 B5)

    綜合上述受訪者意見:適度的壓力會激發個人的自學力,有適度壓力才會產生學習問題、學習需求。學習就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壓力。適度的壓力就會讓我覺得想要去了解、想要去知道說這個東西是什麼,那這會對於使我更有衝勁。若本身擁有穩定的自學力,就可以承受較多的壓力,對這些壓力的承受程度比較高,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參﹑自學力的發展歷程與培育策略

    為瞭解「自學力」的發展歷程,應就人類發展從嬰幼兒、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成年、中年、老年等階段,勢必探討「自學力」在生命週期的發展情形及優弱勢。

    認知、情意和心理動作的生命週期發展,對目前自主學習單一向度的理論單純性提出了挑戰。前述發展性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即所稱Mathetics)— 強調教導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變得勢在必行。那些希望創造自主學習環境的教師將面對挑戰,以滿足兩個方面的需要— 自主學習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深度的複雜性(Kasworm, 1983)。

  

 一、天生吾才必有用

    每個人的「自學力」有其個別間差異與個別內差異,要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個別間差異即一般所謂的個別差異,例如你我他在某一或某些量尺上得分的差異。個別內差異即如某一兒童在魏氏兒童智慧量表(WISC)上十三個分量表中得分各有高低差異,個人較優於哪幾個分量表,較拙於另哪幾個分量表;前者即為相對優勢,後者即屬相對弱勢。就個別內差異而言,每個人都有其相對優勢及相對弱勢,因此「天生我才必有用」、「把每個孩子當人才來培育」都是正確的,每個人的「自學力」培育亦如此。  

    以往,「自學」(self learning)及其相關用語較似多用於資優班,但事實上只要普通班有需要就可以回饋普通班教學,正如身心障礙班的教材教法可以回饋普通班教學,即使他們不具資優班或身心障礙班的資格。

    有教無類,然後因材施教,終極目標就是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期盼離開學校、離開老師、離開教室他還是在學習。

    特教班、資源班的老師要調整教學風格去match各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公文式教育不是只有資優生才可以接觸到學校給你的東西,每一個人他在學他可能一開始來很少,他寫的東西慢慢的可以轉換到他可以自己看看題目就可以找出答案,那我想這就是自學的一種。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自主能力的提升。

    綜合而言:每一個人的學習問題、學習需求等主客觀條件都不一樣,所以個別間會有都有差異,…。每個人都有其優劣勢能力,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興趣、信心為起點開始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事情,比較願意投入的那塊,家長及老師應該要誘導出來,讓學生能正視自己的長處。自學力培養可比喻成義務教育、基礎教育,像是國、數、英,…推廣到每個人從小的學習,針對每個人的個別內差異。

    十幾歲高中時期才開始重視自學力,因為個體已經有點差異,對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這種比較普遍性的自學教育,應該我覺得國中小開始培養會比在高中養成的能力會比較好。


 二、E世代科技的衝擊

    自學力應自幼開發,並且要養成「探究與實作」的習慣與態度(基本素養)。AI科技衝擊下,目前有些產品不提供消費者書面說明手冊,要靠智慧型手機或網路Google或YouTube等搜尋,靠消費者摸索自學,提供自學的環境與需求。

    現在已經是E世代,我們查詢Google或YouTube,無形中其實都已經在自學了。像我小兒子,他其實很喜歡手作,所以他就是自己看YouTube之後,就會開始自己手做,這也是一種自學能力。老師沒有教,看完之後就可以自己做。

    現在用網路來自學,非常的省事!而且你如果你是很認真的,(書本跟網路)兩個各有的優點跟缺點,把他優點集中跟缺點排除,適合做一個更好的成果出來。透過YouTube本身是種趨勢,我覺得有它的好處。所以慢慢應該會培養更多自學的人。(附錄三之7 A1)

    綜合而言:在E化時代的現在比過去更有彈性,這剛好是靠消費者摸索,提供自學的環境與需求,這叫用利取益。自主學習不要等到高中,國小就可以開始進行;學校扮演的角色就是資源的提供者,老師扮演的是資源的輔導者、規劃者。有人認為從網路上學習也有一些問題,像是資料正確度的判讀,不會比書籍之類的更為正確。


 ﹑課程與教學對自學力培養的影響

    西方社會較有自學力的想法,台灣社會比較沒有。家長沒有正視什麼叫自學力,大多只是叫孩子自修啊、自習啊,孩子的學習歷程,老是在複習、在背誦。

    在學校,一般老師把全班當成一個平均數來教學,用她的風格、速度進行,而且通常就是在趕進度。只趕課程,根本沒有去談到學習、自學力這方面的問題。

    自學力沒有被重視,沒有被放在我們教育場域裡面,老師教學也好、學校行政、校園也好,措施上完全沒有把它放在裡面。所以才會呈現現在的一些現象,老師還是以講述為主,讓學生永遠是被動的學習者,他對知識的探索、學習過程沒有趣味。既然沒有趣味他就不會有動機,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下稱新課綱)於民國108年實施,其重點之一是素養導向教學,范信賢(2016)引自柯華葳2015年11月的簡報,以其圖3 核心素養轉化為領綱「學習重點」的意象。認為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教學及教材發展,乃在強調終身學習者的陶養,面對快速變遷的資訊及社會,除了重視「知識」之外,更要注重「行動」及「態度」,並透過「覺察及省思」將此三者串連為三位一體,以求自我精進並與時俱進。如前述,「覺察及省思」是情意教學目標的基礎層次,在在說明情意是「自學力」的動力。

G:\1自學力功文\自學力中文文獻\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圖3 核心素養轉化為領綱「學習重點」的意象.jpg

    

    新課綱揭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其中「自發: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意指「自學力」的發展。台南二中(2021)普通高中自然科學領域每科(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至少須規劃開設 2 學分,合計 12 學分,其中應含三分之一跨科目之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但社會科學領域未有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規定。「自主學習」一科是彈性學習時間,學生於修業年限內,其自主學習應至少18節,並應安排於一學期或各學年內實施。學校應訂定實施「自主學習」規範,其內容包括實施原則、輔導管理、學生自主學習計畫參考格式及相關規定。

    新課綱與「自學力」較直接有關的屬普通型高中「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自然科學領域)」與「自主學習」兩科。

    這個課綱提倡的兩科,老師只是給你一個請益的作用,其他你要自己想、自己找學習目標,然後自己去完成。

    綜合受訪者意見:108 新課綱中並未有「自學力」一詞,對相關的「自主學習」的提倡,具體明確設科的僅有普通型高中「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自然科學領域)」、「自主學習」與多元選修。針對問題主動地動腦、動手、動腳、動眼、動口「探究與實作」習慣與態度的養成(重要的基本素養)是不足的,應從小自幼兒園、小學從家裡及學校即養成習慣與態度,而且不限於自然科領域,也不僅在普通高中開設兩三門相關科目而已。

    事實上,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可貫通於「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與「自我調整學習」(Taylor & Burgess,1995)。如前述,「自主學習」有獨立研究、獨立學習(Independent Study)的意義。事實上,「自學力」及「自主學習」的開發,不應僅限於普通型高中「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自然科學領域)」與「自主學習」兩科。「自學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人人本具的能力,有待更多的認識與開發,應自幼即培養對問題「探究與實作」的習慣與態度。

    自學力跟創造力一樣就是從小與生俱來,但是因為整個環境與教育制度未予重視慢慢的就被埋沒掉了,或者是沒有被開發。

    自學力本身就好像騎腳踏車,不是靠外在力量,是我們雙腳踩踏才行走。雖說自學力是本身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及時展現出來,可靠環境把它激發出來,因此,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輔導不可少。培斯塔洛奇曾說:「教育之道無他,只是在協助學生發揮人性與智慧的自然開展而已。」很有道理。

    自幼開始就培養孩子自學的態度、習慣,慢慢從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國中,高中持之以恆,自學能力就出來了。

    引領孩子接觸大自然,及動手做很重要。(台語)「生意囝歹生」意指父母做生意的小孩耳濡目染之後,就知道做生意的訣竅在哪裡,「自學力」就這樣培養出來了。

    「自學力」在公文機構係從幼稚園大班就開始進行,重視點滴的累積。培育過程中,小朋友被要求自己登記成績、要訂正,然後過一段時間,每天要定時定量,維持一定的學習量。到輔導教室或在家都要完成這件事情,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在最後就慢慢內化變成每天都做這件事,不做這件事自覺怪怪的。

    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專訪指出:「下一代最重要的是擁有解決問題的素養」,『跨領域、動手做』的能力要更被強調,這也是新課綱核心精神」。教育不在填補容器;而是需要點燃學習的熱情,期許培育更多面對未來、未知,能運用批判思考以解決問題的人才,是自學力的主要內容。

    「自學力」常見於課外個人自己努力的功夫,例如:筆者曾於就讀初中時怕沒高中讀,每晚先寫日記定下心敦促自己向學,循序漸進一節一章地練習完〈松山初中代數〉及〈新英文法〉兩本書,寫每節或每章附的考題並核對所附的答案,做錯的找出錯誤所在自行訂正,終於倖能考上建中就讀。國內以編序教學原理編輯自修教材便於「自學」(self learning)的主要有功文數學、榮氏數學等。

    綜上所述:自學力是一種能力,應與「智力」、「創造力」一樣,受到同等重視。自學是瞭解自己的需求與問題,自己擬定計畫、採取行動去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批判問題與解決問題等,與認知、情意與技能等學習有關。目前如果會使用電腦的基本操作,一般來說大概就可以自學。這種自學機會(將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也應更多不應更少;自學以前稱自我進修,如果大家能夠體驗有這種感覺,其實現在已經比以往更方便自學。以前課後、課外的自我進修或許可以說是個人自己進修就是學生自學,而現在的自學可以在教室學習中養成、實現。


 五﹑家長及教師在自學力培育之協作角色

    「自學力」主要表現在追求新知、力爭上游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因問題常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故解決問題需相關的基礎經驗及學識,憑空是不易成功的。情意是「自學力」的動力,參與感、有興趣、成就感是學生「自學力」的三大動力,家長及教師在課程、教材、教學等面向,不宜太強調要教滿、教足,宜留有空間、時間、空白讓孩子的自學力有發揮餘地與機會。中小學各科,每次上課時教師都可以從該單元教學在結束前綜合活動時,提出相關的未來/未知的問題,要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與實作」,也可作為下次上課時的引起動機活動。從家裡及學校做起,增進對「自學力」的正確認識與態度,多些「自學力」的助力,少些「自學力」的阻力,則「提昇全民自學力,培育更多社會有用人才」的願望可期。情意教育不是糖衣片,要避免流於貼標語、喊口號甚或洗腦,否則沒趣/霉氣一起來,可能導致揠苗助長斲傷孩子的自學力。舉例而言,淪落到如台語有句老話:「讀冊讀冊,越讀越冊(厭)」的地步。小兒子最近在做泡泡水實驗,老師還蠻不錯,當下做,或許老師可以宣佈,回家後自己試試看,怎樣的泡泡水比例,吹得出最大顆的泡泡,下次上課我們就比賽看看誰可以吹出最大顆的泡泡。或許他們就會在家裡就先試試,怎麼樣才能做出大泡泡,試試看的動機使得上課更有共鳴。

    孩子有沒有自學力、創造力,其實是跟他的家庭教育有關,如果學校跟家庭相得益彰,他的興致就越高。

    學習新單元是一種挑戰,教師提供一個待解問題,然後引領學生去搜尋,探究相關知識,做些準備可加強動機,這段時間家長便可介入陪伴。上述蒐集、操作的過程,孩子會學到很多技能,下次上課時,由孩子蒐集到的內容及經驗來發展,並直接接觸與回應,將使學習更加精彩。

    總而言之,中小學各科,每次上課時教師都可以從該單元教學在結束前綜合活動時,提出相關的未來/未知的問題,要學生動腦、動手、動腳、動眼、動口去「探究與實作」,也可作為下次上課時的引起動機活動。這是可行的,例如:大單元教學設計、各科主題融入教學,但有待家長與學校配合的意願與能力提升。受訪者B4是位目前高三的學生非常同意這種方式,提出獨到的切身看法;他認為這種教學在小時候更容易實行,因為小時候的好奇心可以幫助培養自學力跟這種教學型態的提倡。

    教學貴能在已有的基礎上,勇於批判及嘗試錯誤去創新,以突破逆境困境。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嘗試錯誤學習是桑代克(E.L. Thorndike 1874-1949)根據對動物(主要是貓)學習的實驗研究所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他認為個體係經由嘗試錯誤而學習;學習剛開始時,正確反應的出現是偶然的,經過反覆的嘗試,錯誤的反應逐減少,正確反應保留而增多,終於使固定刺激與固定反應間形成牢固的聯結。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反對意見。 苛勒認為,黑猩猩在幾次嘗試後安靜下來,實際上是在對環境中各個事物之間的關係,對這種關係的認識使它能夠迅速地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他把黑猩猩學習解決問題的這一過程看作是一個頓悟學習的過程。不論嘗試錯誤或頓悟學習都是問題解決的原理及方法。

    如同教師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每個人要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學及「自學力」哲學,從寫日記或工作日記與省思,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學、人生哲學甚或「自學力」哲學。《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消費知識,生產知識。從小在消費知識的同時,也應學習解決問題、生產知識。俗語:「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有消極的解釋,也有積極的意義。台灣諺語:「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老師)」是因為學生的自學力大於老師的自學力?或老師自認為當老師了可以不必再學而停止了自學力?諺語:「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只管指點門路,真正學到本領還是要靠自學力。其實俗語:「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面對未來/未知的變化,每個人必須發揮自己永無止境的「自學力」。

 

參考文獻

  1.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of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from:https://jcstem.cite.hku.hk/conceptual-framework/what-is-self-directed-learning/
  2. Kasworm, Carol (1983)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Lifespa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1, 29-46, DOI: 10.1080/0260137830020103
  3. Knowles, M. S.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4. Loeng, S. (2020).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Core Concept in Adult Education. August 2020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4/5):1-12 DOI:10.1155/2020/3816132
  5. Measuring them in the E-learning Context.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2, 190-198.Retrieved from: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7042814011720
  6. Saks, K., & Leijen, Ä. (2014). Distinguishing Self-Directed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7. Taylor, I. & Burgess,H. (1995) Orientation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Paradox or paradigm?,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 87-98. DOI:10.1080/03075079512331381820
  8.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9). What is self-directed learning Retrieved。書。臺北:文景。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4435/
  9. 台南二中(2021)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與相關配套  20210502摘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338/66607/6c504b64-6be4-4be0-a349-33d726be81b6.pdf田孟心 (2020)。
  10. 周天賜(譯)(2003)。R. Delisle著。問題引導學習PBL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
  11. 孩子從迷惘到主動求知用素養精神,應變未來-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天下雜誌,710,54-55。
  12. 范信賢(2016)。 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
  13. 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期1–7頁。
  14. 楊亮功(譯)(1965)。克伯萊(E. P. Cubberley) 著。西洋教育史(上冊)。 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
  15. 蔡清田 (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 核心素養。台中: 五南。
  16.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台中: 五南。
  17. 鄭湧涇 (2000)。學校情境指標。賈馥茗、何澍、鄭湧涇、陳李綢等編纂。教育大辭



附錄 

就像我…,我就發現我文學這部分是比那些理工的較強的,所以我就會很喜歡買書我自己看、自己鑽研、研究,…。那個別間跟別人比,那就是看跟誰比,我跟一般人比,或跟同屆比我就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附錄三之4 A1)

每一個人的學習問題、學習需求等主客觀條件都不一樣,所以個別間應該都會有都有差異,…。我要學英文,有人可能數學啊,然後再來個人的主觀條件,你的智力、成就,你的智力什麼的、你的成就水準在哪裡,都會不一樣,然後家庭環境家庭條件都有,…(附錄三之4 A3)

所以天生我才,我才就是我自己而不是父母,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喜歡,或是將來說走哪條路線,那每個人的自學力……自學力就是靠自己,我認為說,自己要去學習,除了應該要有自己的…除了一點點的天份,天份就說他學得很快,所以他越學越有信心…更重要是他喜歡,做喜歡做的事,…。(附錄三之4 A4)

每個人有不同的…可能某方面比較…優越,像有的自閉症的某方面會很強,某方面比較弱,如果每個人可以把他專長發揮出來。(附錄三之4 A5)

盡量看到孩子的優點,往優點方面去提升他更多的學習能力跟動機。(附錄三之4 B1)

當然越優秀的學生自學力強,…。那當然也有一些能力比較中等的學生甚至比較弱的,他們可能也有。(附錄三之4 B2)

所以我很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其優勢能力,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學習起點開始跑。(附錄三之4 B3)

我認為自學力培養把它比喻成義務教育,像是一種基礎教育。我覺得他的養成可以像是國、數、英,…養成推廣到每個人的性向學習。像是剛剛說的魏氏智力測驗,有個人的優勢和劣勢,可以針對個體的,對個別內差異是有幫助的。(附錄三之4 B4)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事情,比較願意投入的那塊,…,不管是甚麼原因。這塊老師應該要去把他誘導出來,或是讓學生能正視自己的長處啟發他自己去找資料,這是很重要的。(附錄三之4 B5)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檔案下載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