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稚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但是許多家長卻不以為然,認為孩子大了後這些能力會自然獲得,不用刻意去培養。因此他們對孩子的各項事務大包大攬、包辦代替,把屬於孩子該做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得妥妥的。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會出問題的,比如生活能力低下、對父母的冷暖視而不見等等。每逢這時家長往往感到很生氣,很懊惱,經常會沖著孩子發脾氣。家長往往對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感到很失望,直至這時才意識到自己教育的誤區。可見,不對孩子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不僅僅使孩子自理能力缺失,孩子還會缺失一系列相應的心理品質,這些心理品質都包括什麼呢?
一、自尊自信
大家知道,能力感形成自尊自信的主要內因。一般來說兒童的各項能力越強,他越會感到自尊自信。在幼兒階段,生活自理能力是其能力的主要構成成分,是幼兒生活中需要較多的能力。當一個幼兒具備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時,無形中他會形成自尊自信的感覺。相反,當一個自理能力差的兒童與同齡孩子生活在一起時,他會顯得笨手笨腳,從而就會產生無能自卑的感覺。所以,自理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一種生活能力的培養,它還牽扯到兒童自尊自信品質的形成。眾所周知,自尊自信的品質對於兒童一生的成長意義深遠。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幼兒有了自信,就等於給他的心理系統安上了發動機,他將會因此不停進取、不停進步。自尊自信也往往與健康人格相關聯。相反,沒有自信的孩子將會生活在自卑的沉重陰霾下,表現出消極畏縮的行為模式。自卑往往與不健康人格相關聯。國外學者把自信比喻成“送給孩子的至高無上的禮物”。
二、獨立性和自立意識
自理能力的培養還有助於兒童獨立性和自立意識的形成。當兒童在做每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時,他會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即自立意識,而自立意識有助於幼兒獨立性的形成。獨立性和自立意識對於兒童的成長非常有意義。當今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兒童的主體性。而獨立自主性是兒童主體性的構成要素之一。在當今中國獨生子女占大多數的情況下,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及自立意識尤其顯得迫在眉睫。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及自立意識不是一句口號,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則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途徑。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包括:讓他們從一切他們能做的事情做起,吃飯、穿衣、收拾自己的物品等等;除了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他們還要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等。
三、關心他人
當兒童的自理能力提高以後,他們就會減少對成人的依賴,這有助於他們形成關心他人的利他品質。家長的包辦代替和過多保護容易養兒童的依賴心理和自私心理。過度的溺愛甚至會培養出一個不孝逆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家長只有下定狠心,從小培養幼兒各方面的自理能力,在此過程中幼兒才會生髮出獨立性和自立意識。隨著獨立性和自立意識的發展,他們才有可能體會出別人的需要、利益、感情,從而萌發關心他人的意識。而關心他人是一個很重要的親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重要的培養目標。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