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2013-10-01

「親職教育」暨「親職輔導」品質是 「幼小銜接」成敗的關鍵因素

江俊義主任 -

功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親子共學部

壹、為何要重視「幼小銜接」教育工程這個議題

 

前言:

        國內「幼小銜接」的這個課題的相關研究起步比較晚, 根據文獻顯示,最早始於民國六十年到七十年才有資料記載,從過去的相關研究資料中顯示出,當時多半以單一課題進行探討者居多,且以學習適應的研究比生活適應的研究較多,國內以幼小銜接為主要焦點進行研究的相關資料不多。

 

        民國八十年到八十五年期間臺北市教育局委請幼教學者盧美貴教授,帶領進行「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教學銜接研究」,之後國內幼小銜接的研究即面臨將近十年的斷層。

 

        直到教育部黃榮村前部長提議於九十五學年度起全面實施k教育時(即國教向下延伸ㄧ年的代稱),(蔡春美, 2002),幼小銜接這個課題的相關研究才又開始運作。

 

一、何謂「幼小銜接」:

        就字面義而言,幼小銜接所關注的是幼兒園與小學兩教育階段的銜接,但就實際影響的主體對象(兒童)而言,所涵涉的則是歷經不同的教育階段及環境,其所衍生的學習與生活適應等相關議題(洪福財,2011)。另有解讀為,幼兒階段到小學階段,如何依照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協助幼兒順利從一個教育階段,過度到另一個教育階段(蔡春美,1993)。

 

二、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志業,所以常常把ㄧ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情形比喻成像ㄧ棵小樹苗長成ㄧ棵大樹般,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話。

 

        也常聽到老人家說「樹頭若站得穩,就不怕樹尾遇颱風」(臺語),意思就是說:根基若是穩固,就不怕風吹雨打仍能屹立不搖。

 

       以國內整個教育體制而言,廣義的初等教育(或稱基礎教育)是包含家庭、學前及小學,狹義的是指從小學開始。目前國內採狹義解釋,均以小學為初等教育的起始,所以學齡前教育這個區塊,往往較容易被疏忽掉;殊不知幼兒教育對一位孩子將來進入學校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幼兒教育做得落實,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及學習態度上盡早建立完成,將來銜接小學的課程學習及生活適應時,不適應的因素則會降低很多。相反的,小ㄧ新鮮人甚至還會產生學習成就感,上學變成是學生的樂趣之一,學校將不再是孩子痛苦的地方反而是ㄧ個快樂天堂。所以若能在幼兒教育這個區塊上多關心多用心,必能達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個目標。

 

三、目前幼小銜接上有哪些問題

        任何「銜接」工程的難度一般而言都很高,而且品質不易掌握,例如新舊建築物的接縫處,往往是漏水的源頭;馬路重鋪柏油時,新舊交接處黏著不會完全密合,容易產生落差且遇雨則易產生坑洞,餘此類推,在幼小銜接的教育工程上也是如此,既然幼小銜接對孩子將來的學習過程中是如此的重要,目前幼小銜接上尚有哪些問題極需要我們想辦法去克服,以及減少銜接上的困擾。

 

(一)老師部分:幼教體系與小學體系上有所不同。

1. 小一老師希望幼教老師不要提早教注音符號和提前執筆寫字,以免影響小一老師的課程安排,甚至產生教學困擾。但又希望幼教老師能提早做一些常規訓練,有助於小一學生的適應,例如:排隊、打菜、打掃、應對、聆聽┉等。

2. 幼教老師因家長普遍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心理因素,因此家長會要求幼教老師在幼兒園就要先教幼兒認識注音符號、數字,以免上了小學後擔心會跟不上學校的進度,在市場競爭與家長壓力下,因此造成幼教老師勉為其難地先教注音符號,有數據顯示50%幼兒園會安排學習注音符號,60%安排數字練習、49%安排國字書寫及24%安排英語教學。(盧美貴,1993)

 

(二)學生部分:因本身有個別差異,適應上會有不同,主要有二項:

  1. 幼兒園與小學間的學習適應銜接課 
    (1) 課程學習 
            A.有10周時間要學習「注音符號」。 
            B.需執筆寫字。 
    (2) 上課形式(自由VS限制) 
            A.小學上課不能自由交談、走動。 
            B.小學一節課有40分鐘,注意力不易集中。
  2. 幼兒園與小學間的學習適應銜接課 
    (1) 生活作息改變: 
            A.上下學時間的不同,小學有上下課的區別。 
            a.幼兒園上學時間比較晚,拘束較少,每天可以穿便服,上課多半是參觀和玩樂等操作學習,上課時間短,自由活動時間長,有許多的玩具和遊樂設施可以玩,有冷氣可以吹。 
            b.小學的作息比較有規律,重視團體紀律和秩序,有一定的團體生活規範,有統一的制服,有固定的上下課作息時間表,要聽鈴聲上下課,有固定座位,要耐心坐在座位上,有一定的課程進度,每天回家需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要評量考試。每天要整理書包,帶齊書本、文具用品準時上學。 
            B.幼兒園有「吃點心」,但小學沒有。 
    (2)師生關係 
            A.國小上課時每班只有一位老師,老師通常下課時也忙於批改作業或準備課務,跟學生的互動時間及模式有別於幼兒園,師生關係的改變也會影響小ㄧ生的適應。 
            B.在幼兒園時,小朋友常常圍著圈圈坐,幼教老師隨時都在孩子身旁,發生什麼事情老師隨時看得到。 
    (3)與同儕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同儕關係是孩子能否適應學校的重要原因之ㄧ。上了小學之後,小朋友他自己的時間會變得比較多,自己要能夠與同學打交道,以前在幼兒園的時候等於都是老師引導著他,跟著老師的引導即可。但是上了小學之後,常常會有分組實驗、分組活動等情形,如果孩子不懂得去交朋友,就會發現沒有人要跟他在ㄧ組,孩子就會落單甚至被同學拒絕。

 

(三)家長部分:常把教育責任完全交付學校老師。

        家長較擔心的部分有⑴要不要提前學習注音符號、認字及寫字。⑵孩子會不會坐不住,不想寫作業。⑶幼兒園與小學的作息和上課模式不同,孩子在適應上產生困難。⑷對小ㄧ老師有些期許,希望老師與孩子多親近,可以多一些重來的機會與鼓勵。但是家長常誤認為教育的責任是在老師的身上,因為老師是受過專業訓練及師資培訓的人,教學工作是老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以上述的這些擔心的項目理應由幼教老師或小ㄧ老師來解決,家長誤認為只有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義務而已。殊不知真正成功的教育,應是親、師、生三者都要相互連結各司其職,才能發揮教育最大的功效。但是親、師、生三者之中以往都較著墨在老師與學生身上,家長的這個部分被提出來研究討論的機會是最少的,其實家長這個區塊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本身也應該為教育負起應盡的一些責任,所以功文式教育才會重視教育家長這個區塊,認為家長也是需要被教育的,所以我們努力從加強家長親職教育的認知及觀念上著手,鼓勵家長能在家裡落實親職輔導工作,主動協助孩子在學習適應及生活適應上不足之處,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小銜接時能更加的順利,覺得去學校學習是ㄧ件快樂且是有成就感的事。

 

(四)制度規章部分:分為教材、教法、行政管理、硬體設施等四項,這四項因幼兒園與小學

        一年級之間還是有所不同,所以也是幼小銜接時小一新鮮人需要注意及適應的部分。

項目幼兒園小學一年級
教材
  1. 教材多樣、有變化、生動活潑、圖多於字。
  2. 老師自編、內容較簡單。
  3. 較多元、彈性,以協助適應團體生活為主。
  1. 內容較以前條理分明,但是教材內容
  2. 固定,較缺乏彈性且字多於圖。
  3. 依課程選訂各出版社的教材。
教法
  1. 一班兩名教師搭配教學,常在教室角落進行。
  2. 採活潑,遊戲活動方式較多,取代講述的教學。
  3. 用說的、用畫的,用遊戲方式來教學。
  4. 口語,生活化。
  5. 作業形式多變,而且大多需由家長協助完成。
  6. 無作業或很少。
  7. 作業以認讀為主,不強調抄寫。
  8. 作業活潑、生活化、多元化。
  1. 一班一名教師,教學方式較制式,小朋友採分組或排排坐進行教學為多。
  2. 因時間有限,較無法帶入太多活動或生活化的課程。
  3. 根據課本講解,能夠玩遊戲的時間較少,時間上會受限。
  4. 以主題單元,讓學生實際參與為主。
  5. 紙筆作業增加許多,一班學生人數眾多,批改時間花費長。
  6. 練習抄寫及小考,較有課業的壓力。
  7. 統一進度,降低個別輔導空間。
行政管理
  1.  午餐及點心由老師負責打飯菜。
  2. 聯絡簿注意事項由老師手寫或打字印好貼上去。
  3. 無值日生。
  4. 不需打掃。
  5. 家庭式照顧,學生操作少。
  1. 營養午餐由同學輪流擔任打飯菜工作。
  2. 聯絡簿內容要自己填寫。
  3. 需輪值值日生。
  4. 需負責環境清潔工作。
  5. 有班長及幹部職務。
  6. 學生參加操作增多不少。 
硬體設施
  1. 空間較狹小。
  2. 屬於封閉性空間。
  3. 強化學習角的安排。
  4. 廁所是座式小馬桶,門矮且不能上鎖。
  5. 教室是木質地板,牆壁有色彩鮮艷的軟墊或防撞護條。
  6. 有冷氣。
  7. 共用桌子,一人一張小椅子。
  8. 用睡袋午睡。
  9. 用白板及白板筆。
  1. 操場供學生活動。
  2. 各種運動器具完備、充足。
  3. 屬於開放性空間。
  4. 教室硬體設備較差,是水泥或是磨石子地板,無防撞護條。
  5. 廁所是蹲式且要鎖門。
  6. 教室有電視。
  7. 大部分無冷氣。
  8. 單獨一個人一張桌椅。
  9. 需趴在桌子上睡覺。
  10. 用黑板及粉筆。

 

四、小結:

本議題旨在

(一) 建立家長正確的幼小銜接教育觀念與適度的期望,提醒家有幼兒的家長務必了解,家長的觀念及態度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與適應,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並非只有老師與學生而已,家長也需知道從家庭教育中來建立正確的親職教育的觀念,以及身體力行落實親職輔導的工作,善盡家長的職責,只要親、師、生三者三合一的教育做得好,就能變成ㄧ個同心圓,才有機會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里程上,跑出美好的第一里路。

 

(二) 幼小教育銜接工程在制度規章層面尚有相當大的落差,例如學前幼兒教育的教材(學習內容)和教法(學習歷程)百家爭鳴各具特色,有待透過條理而有系統的規劃,幫助教學者及家長在幼兒教育上讓品質更穩定,對幼兒教養產生更大信心。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

bac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