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自學力與自主學習
2024-04-26
資源分享

自學力與自主學習

孩子擁有不可限量的潛力,也將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有什麼利器能為孩子帶來長久的幫助?是什麼秘訣能讓孩子持續學習,並將所學活用於生活中?又有什麼關鍵能使孩子成為無法被取代的人才?答案就是「自學力」。

 

大眾在談論學習相關話題時,通常會使用「自學」、「自主學習」、「自學力」等語詞來表示「主動、未被強迫且持續學習」的狀態,這些詞彙都呈現出正向且積極的學習態度,是現代家長相當重視的核心素養之一。「自學力」和「自主學習」雖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並非完全相同,以下簡略說明。


共通點一:以學生為主體

 

無論是「自學力」或「自主學習」,都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由學生來主動探索未知的課題。根據《2021年自主學習白皮書》調查報告顯示,依學生自主學習程度可分四類,分別是能主動學習的「自主型」(14%);需有教師引導才投入學習的「投入型」(42%);以及更加依賴老師引導的「依賴型」(28%)和「被動型」(16%)。其中,高度控制孩子的「獨裁型」家長容易降低孩子自主學習的意願。若能給予高度的彈性、增加孩子的抉擇、分享、創造與親子合作空間,則能提升孩子的參與意願,也能逐漸培養起孩子自主學習的觀念和習慣。
 

共通點二:有強烈的動機/目的

 

「自學力」和「自主學習」皆由想法影響行動,若孩子擁有強烈動機或目的,便會願意嘗試做許多事情,也較有勇氣面對挑戰。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威廉.戴蒙曾分享:「目的會創造動機、引導行動、造成影響、帶來人生的快樂和滿足。目的是發展出來、能夠培養的,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人生目的,但可以從小幫助孩子感受什麼是『目的感』。」

 

要幫助孩子培養目的感,師長可作為引導的角色,觀察孩子目前的狀態和欠缺的能力,幫助孩子擴大視野、學習面對困難、進行深入的對談,甚至協助其脫離「為討大人喜悅而努力」的狀態。

 

相異之處

 

即便在學習主體和思想層面有著相同之處,許多人也將兩者視為「自學」的其他名稱,但「自學力」與「自主學習」實際上有著細微的分別。首先,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習過程,也就是包含制定學習目標、尋找所需資源、主動接觸,最後評估成果的歷程,較適合用來稱呼一個動態、長期的學習經驗。而自學力則作為學習成效的評斷,如同思考力、溝通力、美感力、道德力一般,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自學定義」的詞彙,因此人們會說某人「具備自學力」來表示其達到大眾對自學的標準。
 

要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帶得走的能力,那麼透過「自主學習」培養「自學力」的方式與過程,就必須依賴學校和家庭共同協作與努力,將能使孩子養成自主、自律、主動學習、積極挑戰的精神與態度,終其一生不斷的將其所學、所知反饋及運用在生活中,成就自己也能回饋社會。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

bac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