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旅程中,家庭與學校都是最重要的教育場域。學校提供專業知識與同儕互動的學習機會,而家庭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長久的學習基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因此當家長與老師能夠攜手合作、彼此支持,孩子便能在穩固的環境中獲得更全面的成長。
師長該如何真正實現共育,成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呢?可以參考下列三個方向及具體的做法。
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學校,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因此家長和老師若建立了良好的互動,就能讓孩子感受到一致的支持與安全感:
1、主動交流:不必等到孩子出現問題才聯繫,可以定期了解孩子在校或在家的學習狀態與人際狀況。
2、尊重彼此:給予雙方信任,不急著質疑,而是帶著理解和合作的態度提出問題,並耐心討論。
3、訊息一致:當學校有教育規範時,家庭可以配合執行該規範,讓孩子感受到家校一致,避免混亂。
良好的親師合作關係,始於有效的溝通。師長可以透過聯絡簿、電話、線上平台(如Line)等方式聯繫,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在家的行為表現。溝通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對孩子最有利的支持網絡。
家庭作業、測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只是幫助孩子鞏固知識,更是培養責任感與自律的練習工具。此時老師與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
1、營造優良學習環境:提供安靜、舒適整潔、不被打擾的學習空間。
2、陪伴、引導而非直接解答: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能會感到迷茫或產生牴觸情緒,引導他思考或拆解問題,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
3、肯定努力:重視孩子的過程和態度,給予適度的回饋及鼓勵,分數或正確率,只是孩子一次測驗的表現,不代表孩子不努力。
若孩子在學習上有任何的狀況,家長和老師可以一起討論原因再調整作法,及時幫助孩子。透過這個方式家長能夠讓老師更了解熟悉孩子性格、作息等,而老師也能讓家長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狀況,形成教育合力,制定更符合孩子的學習方案。
新學期的展開,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挑戰。家長的支持能幫助孩子更快適應學習與人際環境。
1、規律作息:開學前,家長可以提早調整孩子的作息,讓孩子能精神充沛地迎接新學期。
2、心理準備: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結交新朋友,或者和孩子聊聊即將遇見的老師與新課程,降低未知的焦慮感。
3、給予信任與信心:讓孩子自己挑選新書包、文具,陪孩子一起整理書包,通過這些動作,不僅能激發孩子對新環境的嚮往,更是再告訴孩子「你已經準備好了」,讓他感受到被信任與支持。
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會面臨不同的挑戰:例如,幼兒園升小學時的分離焦慮、國小高年級的課業壓力、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探索等等奬態,家長都能經由觀察與陪伴,幫助孩子面對轉換期的情緒,並與老師保持聯繫,共同為孩子適應新環境。
「教育」從來不是學校的單向責任,而是家庭與學校的共同任務。當家長願意與老師良好溝通,支持孩子的學習並協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就能真正成為孩子教育旅程中最穩固的後盾。
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滋養,更需要感受到: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都有一群相信他、支持他的人,陪他一起成長。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