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抱著好奇心,不斷嘗試、探索這個世界。
面對陌生或不理解的事物,孩子經常提出疑問,例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一定要睡覺?」。當犯錯時,也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解決,而感到不知所措,例如:「水打翻了怎麼辦?」。而在這些時刻,您是否習慣直接給出答案呢?
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是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面對不同性格、不同情境,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而當我們急著提供答案時,往往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與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
思考力不是靠「背答案」養成的,而是透過不斷「嘗試 → 錯誤 → 修正」的過程逐步養成的。就像愛迪生實驗了1600多種材料、做了幾千次實驗,才找到最好的燈絲材料,最終製造出第一個燈泡。這些反覆循環的試錯,正是培養獨立思考力的過程 !
思考是需要時間的。當師長願意給孩子多一點等待與空間,孩子就能夠充分練習獨立思考。答案有時需要透過一次次嘗試、調整,拼湊資訊,才能找到;然而這個過程所培養出來的思考力、耐力,不僅對課業學習有幫助,更能成為孩子在未來面對人生挑戰時的重要心態。
當孩子被允許並嘗試自己思考、試著挖掘答案或找出解決方式時,他會逐漸建立起 「我能自己辦到」 的自信心。這種信心會驅動孩子更勇於挑戰新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就依賴父母或他人。這份從實踐中獲得的信心,是培養出孩子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
一、從「提供答案者」變成「提問者」
在面對孩子的疑問時,與其直接給答案,不如換個角度,成為「陪他思考的人」。避免使用「是不是?對不對?」這類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為引導性問題「你覺得呢?為什麼這樣想?」等。例如: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會變暗?」,我們不必立刻回答,可以反問「你覺得太陽去哪裡了呢?」,即便答案不一定正確,卻能引發孩子思考和觀察。
二、耐心等候孩子的回應
孩子沉默,不代表他不會,也許是正在思考或找尋答案。這個時候,師長可以在心裡默數 30到60 秒,告訴自己不要著急,你會發現就在這短短的幾秒裡,孩子靠自己找到答案,充滿成就感和快樂。若孩子仍然想不出來,師長可以適度給予提醒、提示,最後再幫忙補充,引導孩子自己講出正確的內容。
三、 允許錯誤,鼓勵嘗試
錯誤不是失敗,而是練習的機會,所以不要急於糾正,可以先引導孩子反思找出錯誤的地方,再想想可以如何解決,把錯誤轉化成學習機會。例如:當孩子算錯,可以先問孩子如何計算,當他回答時,再引導思考錯誤的地方,讓他自己找到答案。這樣的引導方式能讓孩子敢於嘗試、不怕錯誤,並在反思與修正的過程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把日常生活變成思考練習場
思考不只存在課本或作業裡,每天生活中的購物、遊戲、閱讀等日常活動都可以是孩子練習思考的場景。例如:購物時問孩子「我們有100元,要買零食,怎麼買才能剛好或最划算?」、閱讀時請孩子分享:「如果你是故事裡的主角,你會怎麼做?」。這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讓孩子參與討論,還能在生活情境中練習邏輯思考、選擇與判斷。
五、示範自己的思考過程
當孩子能參與思考過程,就能擁有更多練習機會。例如:「今天晚餐要煮什麼呢?有兩個選擇,炒飯或義大利麵。炒飯快一點,可是義大利麵比較健康,我們一起來想想看…」。藉由這樣的示範帶領孩子一起討論,他們可以更加明白每個決定都可以透過分析、比較找到最適合或最好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師長需要以「引導者」而非主導者的角色,給予孩子足夠的探索空間與時間。所謂「別急著給答案」,核心在於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尋找答案,其教養的關鍵是陪伴孩子學會提問、觀察、堅持、嘗試、修正,直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當孩子逐漸養成思考習慣,獲得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於創新的態度及面對挑戰的從容自信。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