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別用「比較」激勵孩子,試著看見孩子獨特之處
2025-08-19
親子教養

別用「比較」激勵孩子,試著看見孩子獨特之處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許多長輩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於是無論是課業、才藝,甚至是人際關係上都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優異」、「比別人好」。然而,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與孩子陷入「比較」陷阱!

在傳統教育中,也常以比較孩子的成績、表現等方式來激勵孩子。雖然出發點是希望孩子積極向上,但這種競爭式的激勵卻忽視了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步調與特質。當比較成為常態,孩子承受的可能不是動力,而是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

「比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心理傷害:孩子容易陷入「別人總是比我優秀」、「我的價值取決於是否比別人優秀」等認知偏差,進而產生消極心態、挫折感及自卑感。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導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度依賴、在意他人的評價,而忽略了自我探索與創造力。

 

2、產生負面的人際關係:因為比較而引發不安、嫉妒、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容易讓孩子用敵對的方式對待同儕、親友。久而久之,不但削弱人際關係的正向連結,更可能形成不良競爭氛圍。

 

3、失去內在學習動機:若孩子的努力僅僅是為了超越他人,而非出於對知識的好奇或自我成長的渴望,學習就會變成短暫的外在驅動。這種動力難以持續,更無法激發出真正的自主學習能力。

 

激勵孩子的正向方法

想要激勵孩子,需要的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被看見、被肯定屬於自己的價值。唯有接納與欣賞孩子的獨特性,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在探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向。

 

1、肯定努力,而非只看結果:與其說「你比同學考得好」,不如說「我看到你很專心練習,這份用心很值得驕傲」。這能讓孩子理解,努力與過程比單純的分數更重要。

 

2、聚焦孩子的優勢與特質:孩子不必樣樣第一,但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父母可以多觀察並讚賞,例如「你很有耐心」、「你很會照顧別人」,這能讓孩子認同自我價值。

 

3、鼓勵自我挑戰:幫孩子設定「和昨天的自己比較」的目標,而不是與他人競爭。像是「這次比上次多寫了三題」、「今天比昨天更專心」。這樣能讓孩子感受成長的成就感。

 

4、給予選擇與自主權:無論是選擇想讀的書、想報名的活動,還是安排學習方式,都與孩子討論及決定。當孩子擁有選擇權,便能夠培養責任感及自主性,且會更有動力去投入。

 

5、營造安全的支持氛圍:孩子需要知道,「不管成績、表現如何,家人都支持我」。這種安全感能幫助孩子勇於嘗試,即使面對挫折都能夠很快的調適好,並再次嘗試。

 

教育本質是激發潛能的過程,而非打造優勝者與失敗者的競爭場。摒棄「比較」的激勵方式,轉向發現獨特之處,不僅能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更能激發其內在動力,實現個性化成長。家長與教育者需以包容心態,構建支持性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屬於自己的軌道上綻放光芒。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

back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