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個人能夠自我管理行為、情感及態度的能力,也是能夠實踐自我價值及目標的關鍵能力。自律同時會與很多能力相互連動及連結,包括毅力、意志力、自制力和專注力,是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特質,即使面臨逆境或困難,自律也能促使個人克服誘惑、持續朝目標前進。
自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透過自我察覺、自我要求、容錯與嘗試以及家庭教育與日常練習才能夠逐步養成。根據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孩童在兩歲時便產生意志,開始有自主感,也在這個時候會出現反抗,這個階段就可以引導孩子遵從規範、規則,從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開始練習。
在教育現場中,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孩子總是能自動自發的安排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和學習,也有一些孩子需要父母或長輩在一旁不斷督促,而這兩者的差異在於「自律的能力」。自律可以讓孩子做好自我規劃、專注學習以及完成任務,所以自律的養成,將有助於孩子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並對學習過程與結果負責。
「自律是自主學習的基礎」,父母可從陪伴孩子每天的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逐步引導孩子練習以下步驟:
1、自我規劃:從每個小任務開始設定明確的目標及安排順序和完成時間,讓孩子對任務形成具體的概念。
2、控制分心:引導孩子體會並理解延遲滿足,能夠帶來更大的價值與成就感,協助孩子有效抵擋誘惑,專注於當下目標。
3、完成任務: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困難、找到解決的方法,持續堅持直到任務完成,讓孩子體會不輕言放棄獲得成功時,所獲得的快樂。
透過練習,孩子的自律能力會逐步提升,學習習慣與態度也會逐步養成,就能夠進一步提升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進而開啟自主學習的旅程。
1、建立清楚且一致的生活作息
與孩子一起制定簡單明確的生活規範,像是一天花多少時間閱讀、設置固定的睡覺時間及玩耍時間等,搭配一些輔助工具(如時間表、打卡表)。藉由此讓孩子提升責任感與執行意願,並學習從日常生活中如何管理分配時間。
2、給予孩子適當的自主權
在養成自律的過程中,自我察覺、容錯與負責任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簡單的事情家長可以提供兩、三個選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例如:「先刷牙還是先換衣服?」、「要幫忙洗碗還是擦桌子?」、「要玩遊戲還是寫作業?」,當然在此之前,家長可以給予提醒與建議。即使會犯錯也要逐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練習自我管理,並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學習承擔結果。
3、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材
孩子從小最一開始關注及親密接觸的對象與環境是家長、家庭,所以當孩子透過觀察、模仿、解讀家長的行為後,便會開始學習、建構自己的行為,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教導和行為是相戶矛盾的,那麼容易失去信任且很難有信服力,因此言行一致的教導很重要。
4、陪伴孩子一步步養成,給予正面支持與獎勵
不論設立什麼目標,都不可能沒有經過努力的過程就會達成,因此經歷一連串的練習、挑戰及挫折,都是必經的歷程。當孩子為了目標而努力時,家長要耐心且堅定的陪伴孩子一步一步往前,每一次的進步與表現,都要給予肯定及鼓勵,讓孩子自信的向前邁進。
5、建立正確價值觀
培養自律不在於「嚴格要求」,家長的角色不應該是全程控制及壓抑,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掌控自己行為、情緒、學習等。我們可以透過陪伴及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孩子就能一步步學會自我管理,成為負責任且有韌性的人。
培養孩子自律是一個長期且持久的過程,需要家長耐心陪伴,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空間練習和學習,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勇於嘗試、接觸各種不同的課程和內容,開啟屬於自己的自主學習之路。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