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家長參與幼兒教育一直是日益關注的問題,家長經常將過去父母親的教育經歷連結到幼兒成長的學習成就,並對子女的教育成就,行為,期望,態度和目標有一定的影響與期待。過去的幾十年裡,許多的研究探討到父母親的參與對幼兒學習成效的影響,但並未針對幼兒各領域的發展來探討,因此本文將採用文獻探討方式來分析家長參與幼兒讀寫能力(literacy)教養工作的重要性。
一、讀寫能力定義
在過去的舊觀念中,幼兒學習閱讀和書寫皆需要透過正規的課程與教學,而閱讀識字的能力被作為學習和指導的任務,而不是一個發展歷程(林文韵,2003)。一直到「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 概念的發展,才給予我們全然不同的衝擊。讀寫萌發指的是幼兒在接受正式讀寫課程教育之前,從生活環境中獲得大量閱讀與書寫的知識和技巧,並且從實際參與讀寫的活動,並運用已建構之知識和技巧 (Clay, 1967)。因此,早期的讀寫能力(Earlyliteracy)所指的是幼兒在環境中逐漸萌發出現的文字形象並透過學習使用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的歷程。幼兒會學習口語溝通,然後學習以文字溝通,運用環境中的文字,而意識到讀和寫是與人溝通的新方式(黃瑞琴,1993、2013)。此外,語文經驗即是包含聽、說、讀、寫的過程,包括口說語言(說話)和書面語言(文字) 。口說語言是聽和說的過程;書面語言則是讀和寫的過程。幼兒口說語言的學習大多是經由非正式學習方式。而幼兒書面語言學習和口說語言學習一樣,也是一個自然進展的過程(黃瑞琴,1993、2013) 。
二、讀寫能力受家庭環境之影響大
在幼兒未接受正式學校課程前,家庭是嬰幼兒讀寫能力的溫床。一個讀寫的社會從嬰幼兒出生幾個月後,就常在家庭環境中的玩具、積木、和圖畫中接觸到文字,尤其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透過父母的引導,嬰幼兒逐漸學會翻書頁,探索書中的內容和圖片,進而學會認識書中的字形,這些過程都有助於孩子日後對閱讀、書寫建立信心和培養興趣。古德曼(Goodman, 1986)指出,嬰幼兒開始接觸家庭生活環境中的文字,並且持續的與文字互動,並慢慢的建立其中有關讀寫的五個發展基礎:
此外,很多研究一再顯示,家庭是幼兒讀寫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影響力。林佩伃(2010)研究指出,幼兒對讀寫活動的主動和興趣與家庭提供的讀寫資源多寡呈現正相關。王岫(2004)研究顯示,幼兒在三歲之前已經開始發展語言學習能力,因此,幼兒的第一個教室為家庭,第一個老師為父母,所以,許多教育或閱讀方向也因此強調家庭或父母對幼兒未來的教育或閱讀能力之重要性。由此可見,影響讀寫發展的幼兒個人因素與家庭因素息息相關。
三、幼兒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重點
早期,國際閱讀協會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IRA) 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在 1998 年曾經列出五個幼兒讀寫能力發展的階段並在0-6 歲的發展將讀寫能力分為(1)覺知與探索階段(0-5歲):
此階段幼兒將探索其生活的環境,並建立讀寫學習的基礎。(2)實驗性的讀與寫(5-6歲):此階段幼兒發展出基本的文字、印刷物概念,並開始致力於進行讀與寫的試驗。此外,幼兒口語發展研究發現,幼兒藉由主動建構語言而獲得語言,幼兒在一個豐富的環境中持續使用語言以及與人互動,因而增進口說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將幼兒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重點分為兩部分:(1)讀的萌發,(2)寫的萌發。
Snow & Perlmann (1985) 指出語言能幫助幼兒學習發現周遭世界的意義,然而閱讀書中語言能帶領幼兒超越原有語言的形態。所以幼兒閱讀行為發展可分為下列三個不同的階段:(黃瑞琴,2013)
此外,幼兒早期的書寫發展,經由維高夫斯基理論所提示的手勢、圖畫、遊戲等,也可轉為書寫。在充滿文字的環境中,幼兒隨者年齡增長,會漸漸出現下列的書寫能力(黃瑞琴,2013)。
而幼兒的書寫能力並非直線式的階段發展,即便幼兒已經會寫傳統的文字字形,幼兒仍然會在書寫過程中出現塗寫、文字串、或發明拼字。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