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從語文學習角度來看,透過教師提問引導,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文本內容、援引相關生活 經驗、深究意涵、推論主旨、推測作者寫作意圖、評價閱讀的內容與表述方式……
從學生學習思考角度來看,提問教學的目的旨在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同儕互助等循序 鷹架下,先扶後放,從他人提問走向自詢(questioning myself),亦即:問是為了不需 要再問,引導是為了培養主動,教導是為了協助自學。 閱讀與聆聽時,當學生能內化自詢,便能成為一個更專注主動深入、溝通整合多元的思 考與閱讀者。
邇來,受到兩項國際閱讀評比結果公布的影響,並透過「教育部國語文領域中央輔導諮 詢團隊」深入縣市提倡提問教學,台灣各縣市國中小語文輔導團展開提問教學之探究、嘗試 、試教與宣導,有些縣市還針對課文舉辦提問教學教案徵選競賽。
筆者約有十次機會隨同提問教學卓有成效的語文輔導團「到校服務」,親自觀摩語文課 堂的提問教學。提問教學推展以來,依PISA或PIRLS四個理解層次設問,有方向有層次有 序階的設問可擺脫問題層次單一或集中低階問題的困境;提問教學推展以來,教師提問之教 學意識清晰、問題層次明確、問題類型多樣。但提問課堂若仍以老師為主,學生被動回答老 師提問,這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之課堂核心價值仍有相當努力空間。
楊茂秀在〈學生發問 學生回答 老師傾聽〉一文提到「學生有批判、創造與關懷的能力 ,來自於以他們的文化素養去看到他們真正感到有興趣想要探索的問題,不是在權威的主導 下去回答不斷轟炸他們的問題……」(2012.08)
學生為什麼來學校上學?不少家庭擁有的資源與環境勝過學校課室,為什麼多數學生不 在家自學卻選擇上學?因為,課堂除了有老師引導,最重要的是有一群同年齡的學習伙伴。 同儕是相互建構激盪深化的攜手伙伴,同儕是學生相互協助與合作的重要他人。唯有課堂產 生真實深入的同儕互助與互動,上學才不辜負家長的期望、學生的發展,才符合現代社會所 需的公民素養。
本文想探討:設若提問是工具、手段,則提問之後,或說提問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成學 生間的交流、互動、建構、探索,則討論與聆聽、提問可說是思考教學的三大重要內涵。
1.比較閱讀:以文本支持個人回應
2.重新聚焦
3.重述
1.最佳想法
2.意見表
3.預測同儕意見
4.討論表
5.「弦外之音」的辨識與閱讀
6.讀者表達議題的意見與立場
1.在真實情境磨練讀寫策略
2.想法圈促成深入的概念理解
3.建立讀寫的目的與数持讀寫動機
1.選適當主題
2.概念學習目標明確
3.訊息資源
4.互動規則
5.看見閱讀討論前後概念的發展
1.選擇主題
(1)概念導向的主題
(2)實用主題
(3)體驗主題
2.選擇文本
3.安排文本
1.開放
2.鼓勵
3.責任
1.容受探究階段的混沌
2.提供焦點階段的關鍵能力
3.管理討論
(1)記錄討論想法
(2)建立討論的慣例
台灣各縣巿陸續吹起觀摩與學習日本左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旋風。根據筆者觀察與記錄,日本開展學習共同體課堂時,以老師為主的講授時間並不超過四分之一,課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展開小組同儕間真實互動與交流的「討論」活動。
台灣實應站在既有優質基礎之上繼續精進,因為「學習共同體」並非全新的概念,如果長久以來,我們連基本、該有的基礎教學能力—「聆聽」、「提問」與「討論」尚且掌握不清,怎能期待「學習共同體」為我們解決什麼?或帶來什麼新氣象?
本網站內所有資料之著作權、所有權與智慧財產權,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軟體、編曲…等,均為台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原創作品或依法向原作者或代理人機構取得合法重製授權。未經本會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複製、重製,直接或間接做為商業用途使用。
我們歡迎您宣傳官方網站上的資料,所有刊載資料均可供個人或教育用途使用,你可以轉載至互聯網站、社群或部落格,但禁止使用於獲取個人或團體利益之用途(除非已確實得到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