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PISA結果出爐 台灣出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
2024-01-05
教育行業

2022PISA結果出爐 台灣出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

OECD 公布「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 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 

聯合報記者 許維寧/112/12/16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前公布「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 結果,台灣學生於數學、科學、閱讀3領域表現不俗,民間教育研究單位品學堂今天舉行閱讀未來國際教育論壇,並分析PISA數據;我國學生雖於3領域取得優異國際排名,但各科成績高、低分落差大呈現「雙峰化」。

日前PISA成績出爐,教育部表示台灣成績佳,歸功於新課綱方向正確、台灣更不受疫情影響有顯著進步。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 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學生停課不停學,短短幾個月內教師便對線上教學熟能生巧,但OECD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 代表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甚大。 

黃國珍指出,數學科相差54分、科學44分,閱讀也相差43分,而每相差20分, 學生能力約有一學年的落差,代表台灣的數據顯示,數學科成績好與不好的學生能力落差近三個年段。黃國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疫情間的數位學習確實可補足學生能力、減緩疫情影響,但不同區域教師對數位工具的熟悉程度仍有落差,落差為學生帶來資源、條件上的影響,因此雙峰現象還是存在。 

黃國珍也說,城鄉差距不再是過去的「區位」差異,更多是觀念、教學方式上的 差別。都會區教師觀念走得較前面、有更多資源;偏鄉教師進步很快,但教學觀念可能認為太前衛的教法學生跟不上,或多需要配合學生,以及城鄉差距下家庭 經濟背景導致資源落差,也讓學生容易產生學習落差。此外,品學堂也公布一內部閱讀學習系統數據,國小、國中、高中三階段學生連續文字閱讀能力均佳,但若是連續文本再結合圖表,則小學到高中階段均較難掌握。若細分文類,三階段學生對敘事型文類容易統整成大概念,掌握度最好;說明型、議論型則掌握度較差,如文章可能涉及科普知識,學生容易受限於學科能力較弱,因而影響閱讀時的信心。

黃國珍也說,品學堂也長期和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不同區域學生表現數據並設計工作坊培力教師,先從改變教師能力做起,就有機會改變學生。教學現場以紙本、 數位並行,未來也許還要納入AI協作加上多模態應用。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致詞時表示,有鑑於趨勢,教育不可能再以紙筆、板書讓學生理解未來社會,未來新興課綱將瞄準數位科技,台灣作為尖端科技領先者,希望教師也要對自己和 學生有信心。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表示,疫情下,台灣相較國外擁有更安定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但OECD也提醒台灣,台灣出現成績標準差過高的「雙峰現象」,代表各科成績中最高分與最低分者落差甚大。 

 

備註:

PISA 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 

例如,二○○九年以閱讀為主科,二○一二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 

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 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 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除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截自親子天下雜誌2012-06-01)

相關文章

臺灣自學力培育推廣學會

104026 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48號11樓

11F., No 48, Minquan W.R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104026, Taiwan, R.O.C

aslda.tw@gmail.com

02-2511-5772